记北京市女子监狱狱政管理科党支部书记、科长陈熹微
“我是一个普通监狱女警,食人间烟火”
——记北京市女子监狱狱政管理科党支部书记、科长陈熹微
与陈熹微交流,她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话不多、有点酷、有些冷。
初次见面甚至也少有人能想得到,这个穿着一身藏蓝色警服,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女子实际上荣誉满身:曾代表首都监狱人民警察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被授予过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新时代最美法律服务人”“首都监狱戒毒卫士”等荣誉称号;是“首都劳动奖章”和“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的获得者。
作为北京市女子监狱狱政管理科党支部书记、科长,陈熹微从警21年,曾在一线监区工作长达20年。她参与改造罪犯数千人,输送千余名新入监罪犯顺利分流,教导许多严管罪犯回归正途。对于过去和现在取得的成绩,陈熹微总是淡然解释一句:“这是我的工作,再普通不过。”
在北京市女子监狱,陈熹微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尊重。领导说,把事情交给熹微做,我们放心;同事说,有熹微姐的地方像个家;罪犯说,陈警官指给我回归的路。
无论做人做事,陈熹微都有自己的标准,她常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的标准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好每一件事。”
量身定制“秘密花园”涂色减压法
20年一线监区工作经验,让陈熹微拥有太多回忆。尽管随着时光的流逝,星星点点的记忆有些已模糊,有些已被覆盖,但提起罪犯汪某,一张张色彩鲜艳、画面整洁的“秘密花园”涂色卡就瞬间浮现在陈熹微的脑海中。
汪某入监时只有19岁,因缺少家庭关爱,早早进入社会,并结识了一帮不良朋友,最终因参与抢劫入狱。刚入监的她,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轻生想法。
面对有危险倾向的汪某,陈熹微经常和她谈心谈话,为她规划未来生活,希望通过教育改造帮她找到人生方向。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汪某在笔记本上用黑色签字笔画的人物画很不错,由于当时电视剧《秘密花园》正风靡,结合汪某喜爱绘画的特点,陈熹微为其量身定制了“秘密花园”涂色减压法,将罪犯日常行为规范、励志短文等内容打印成空心字体,引导汪某用彩笔填涂。
在润物无声中,汪某逐渐敞开心扉。她从一开始的用色灰暗、涂出边框,到后来的色彩鲜艳、画面整洁。慢慢地,汪某找回自信,不仅常在监区主持活动,还加入了监狱的民乐队,并通过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了本科学历。
出监后,汪某成为一名婚庆司仪,从一名对社会构成危害的罪犯,变成了给别人带去喜悦的幸福使者。“错了就要改,不能一错再错。教育改造就像种一棵小树苗,从一开始就要种直,如果不种直,以后就会长成歪脖树。”想起这棵被扶正的小树,陈熹微至今仍很欣慰。她告诉记者:“改造人、教育人是自己工作价值的最好体现,也证明监狱输出的‘产品’被社会盖上了‘合格’印章。”
陈熹微思路灵活,工作中,她还是一个爱思考、善创新的人。陈熹微曾经的所管监区是集入监教育和集训惩教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改造功能区。这里是新入监罪犯认罪悔罪的第一课堂,也是决定今后改造方向的关键一环。
针对新入监罪犯,陈熹微结合工作实际,相继制定了《新入监罪犯管理教育流程细则》《入监警示语》《评估手册》等入监教育模板,规范入监执法流程。此外,为保证罪犯顺利分流到合适监区,她摸索建立“8+4+3”工作模式,即在收押方面规范“八个统一”,在管教方面落实“评估四步骤”,在分流方面贯彻“衔接三渠道”,从而达到流程与行为高效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抱“小家属”感化“老大难”
“我总把生活的不如意归罪于社会,归罪于别人。我的半辈子都被浪费了,害人害己。看到陈警官抱着孩子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一名母亲应该有的样子。我要为了孩子,做一个好人。感谢陈警官!对不起!”这是“老大难”罪犯白某在她的认罪悔罪书上写下的肺腑之言。
在监区任职期间,除了对新入监罪犯的教育,陈熹微还要经常面临对狱内违规违纪罪犯的严管教育。毫不夸张地说,即使全监狱最棘手的罪犯经过她的改造也都会有所改变。
罪犯白某,是背着大大小小的32次狱内处分来到这里进行集训的“老大难”。入监后,白某多次无中生有写举报信,试图威胁监狱给她“特殊照顾”,以便能“舒舒服服”度过刑期。
陈熹微接管白某时,距白某刑满释放已不足5个月。转化任务迫在眉睫,难度极大,陈熹微带领民警组成攻坚小组,针对她的犯罪事实、家庭环境和以往违纪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危险评估量表进行科学评估,并制定出一套专门的教育矫治方案。
白某喜欢抓住别人的只言片语虚化放大扭曲事实,陈熹微就要求民警执法中全程视频录像留痕,见招拆招,改了她的老毛病。
白某队列训练时散漫,陈熹微就安排她站到排头位置,还请她为大家做示范。好面子的她不得不挺起腰板儿,规规矩矩走正步。
白某喜欢看《我的前半生》,陈熹微就从电视剧聊起,和她探讨剧情,探讨女性的自强自立,探讨未来的生活方向。
经过一系列的铺垫酝酿,之后的一次会见彻底触动白某。
那是白某入监后的第一次会见,白某母亲带着白某年幼的孩子来见她,却因为只带了孩子证件而没带自己证件,不能按规定会见。会见室内,见不到孩子的白某焦灼万分。会见室外,年幼的孩子哇哇大哭。在请示监狱领导得到批准后,陈熹微决定,亲自抱着这名“小家属”去见她的妈妈。担心自己警服上的肩章刮到孩子,陈熹微细心用手护着孩子的小脸。隔着玻璃相见的那一刻,白某“哇”地一声哭了。
回到监区,白某写了一封长长的认罪悔罪书。那一刻,白某在感谢陈警官的同时,也被彻底感化了。
胸前挂着手机充电器
今年1月6日,陈熹微被任命为北京市女子监狱狱政管理科党支部书记、科长。
与过去监区工作“万条线穿一根针”不同,狱政管理科上对接市局三个处室:狱政管理处、狱内侦查处和生活卫生处,下对接监区。每天接打电话看通知,需要处置监狱大大小小的许多事情,同时还要做好协调、配合、合作工作,而这些都是陈熹微在过去的工作中没有触碰到的。
从监区角度看科里的工作到成为科室负责人,从旁观者到参与者,陈熹微迅速进行角色转化,适应岗位变化,她将严谨、细致、规范的工作作风带到新的岗位。
在采访的过程中,陈熹微的电话铃声数次响起。她的眼神里满是歉意:“对不起,我每天都有打不完的电话,脖子上经常挂着手机充电器。有一天,从早9点到晚9点,12个小时都在不间断地接电话。”
在狱政管理科,陈熹微带领民警们秉承“勤思、勤闻、勤察、勤践、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理念,强化“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将监管改造与疫情防控工作紧密结合,切实做到“严防疫、管好人、看住地、正舆论、细排查”,加强针对性研判管控,保证狱情研判够精准,消除每一个隐患风险点,为守护安全的监管环境尽己所能。
作为狱政管理科党支部书记,自上任后,陈熹微就提出要“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从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方面全面提升民警素质,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狱政管理队伍。
一直打造家文化的女子监狱就像一个大家庭。女警之间并没有秘密,即使大家8小时外的生活陈熹微也“门儿清”。用她的话说,那就是“我们把每一个小监区或者把每一个支部过得跟家似的,大家有什么事,甭管酸甜苦辣,甚至是平时不能跟老公说的、不能跟公婆说的,都可以互相倾诉,吐个槽,完全没有问题。”
警服下普通人的情怀
整月整月不回家,工作永远大于家庭。在陈熹微眼中,监狱警察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使命和担当。
“我们的职业很特殊。不是老师,却要有育人为本的师德精神;不是医生,却要有解除心结的医者仁心;不是法官,却要有系统全面的法律知识;不见硝烟,却要每天如履薄冰,以万无一失的标准,默默守护首都安全。”陈熹微说。
作为女民警,陈熹微说确实挺不容易,她们做的是和男民警一样的工作,承担的是一样的责任。
作为妻子、母亲、女儿,穿上藏蓝色警服的陈熹微平时没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不过只要一有机会,她就会对照菜谱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学做菜。菜做得有模有样,每当家人品尝后连连说好吃时,陈熹微相当满足。“我尽量做到不脱节,千万不能让工作影响生活,否则是最可怕的,我也不想成为那样的人。”
生活中的陈熹微为人低调,一点都不张扬,有点冷,对人群甚至有点排斥,很少跟周边的人谈起自己的职业。她经常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和同学说父母从事的职业。“监狱是涉密单位,不宜广而告之”。
长期的监狱工作,特定的工作环境让陈熹微的性格变得紧张焦虑、敏感多疑。久而久之,陈熹微说她看到一个人,头脑里本能地就会聚集这个人的全部信息,迅速作出判断,想这个人要做什么、来的目的、如何和他谈、要达到怎样的效果,而且会不自然地把这种思想带到生活中。这一点,一线工作的民警体会更深。
陈熹微自我解嘲说,民警有时就像“发泄器”一样。在监区,当民警与罪犯建立信任关系后,不仅要倾听他们的困惑、顾虑、烦恼,还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可能有些人还会发牢骚,所有的负能量都会聚集在民警身上。
“民警身上承载的很多,但我们遇到问题基本上都会自己消化解决,本能上不会寻求别人的帮助;当然,别人如果有问题,找到我们,我们也是非常热情的。”除去监狱民警的身份和责任,抛开荣誉的光环,陈熹微坦言她并不想做钉在墙上的榜样和英雄:“我是一个普通人,食人间烟火,也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