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预防教育的困境及出路

  当前,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全面梳理,整体设计,实现毒品预防教育的常态性、专业性、社会性与科学性,并充分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以及预防对象的不同特点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实现精准预防。


  6月21日,在第34个“6·26”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海关总署通报称,当前新型毒品种类、形态逐渐多样化,且来源复杂,一些传统毒品改头换面,以食品、烟叶等形式出现,给查验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对此,中国海关强化智慧型监管防控,加大布控查验力度,新型毒品查验工作取得新成效。自2020年8月以来,深圳、天津、上海等地海关缉私局等开展“清邮”行动,累计查处走私麦角二乙胺(LSD)致幻剂“毒邮票”案件40起,缴获从境外寄往国内各大城市的“毒邮票”300余张,有力打击了利用网络走私新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

  当前,我国禁毒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在得到有效遏制的同时,禁毒工作依然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过去,受效果、考核等方面的影响,有的地方禁毒工作中存在“重打击、轻预防”的倾向,基于此,国家开展了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五个一”教育活动等,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受工作理念、考核机制、师资队伍等方面影响,现实中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精细化程度不高,仍有较大的完善和提升空间。大数据时代,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全面梳理,整体设计,实现毒品预防教育的常态性、专业性、社会性与科学性。


  应保障毒品预防教育的常态性

  每年“6·26”国际禁毒日前后,各地各部门都会举办一些以禁毒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贴海报、进社区、搞讲座等形式深入开展禁毒宣传活动。但并未形成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机制。非常态性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不符合禁毒工作的现实需求,应当引起重视与反思。

  笔者认为,对此,应通过理念引导、机制保障、过程监督、责任考核等方式,进一步保障毒品预防教育的常态性。理念层面,要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不断强化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性,深化常态预防的理念。机制保障方面,建议各地根据省情、市情与毒情,对毒品预防教育的经费、人员、奖励机制等作出保障性规定,想方设法调动参与预防工作者的积极性。此外,要积极借助新媒体手段,如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增强毒品预防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在毒品预防实施过程中,要强化过程监督,通过抽查、构建群众反馈机制等防止毒品预防教育“走过场”现象。此外,需进一步加强责任考核,注重日常评价与动态监管,制定更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从而促进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常态性,实现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


  加强毒品预防教育的专业性

  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向社会公众传递毒品危害,加强公众识毒、防毒、拒毒的能力。这项任务完成的前提是我们所讲授、传递的禁毒知识是正确的、专业的。现实中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专业性有待提高。笔者调研发现,有的地方禁毒宣传栏、禁毒宣传官方公众号中有错别字,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如毒品概念表述错误、将吸毒行为当作犯罪行为进行表述等。这些错误影响毒品预防教育的专业性,也使得毒品预防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加强毒品预防教育的专业性,必须要秉承“专业人员干专业事”的理念,各部门应该有意识地培养禁毒专业人才,加强禁毒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开设在线课程、线下培训等方式,打造一批掌握专业知识的禁毒宣传队伍。在张贴禁毒海报、推送网络消息时,要加强对信息的审核工作,杜绝出现错别字和错误概念等。

  近年来,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结合毒品滥用新形势、新特点,权威发布毒品基础知识,详细阐述了目前常见的各类毒品的名称、物理性质、滥用方式、毒性及成瘾症状等,对规范普及毒品知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禁毒宣传的专业性。建议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同时建议进一步拓展和扩大禁毒宣传的知识范围,组织力量对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设计“模板”与参考,自上而下实现毒品预防教育的专业性。


  实现毒品预防教育的社会性

  禁毒工作要有大格局,毒品预防工作亦是如此。毒品预防工作要求各部门联动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实现整体效应。但实践中,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主要由公安机关开展,其“单打独斗”的现象依然明显。此外,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等力量各地发展不均衡,其参与毒品预防的程度、方式、定位等仍需进一步理顺。总而言之,多重原因导致毒品预防教育的社会性不足。

  社会问题要由社会解决,毒品问题治理也必须借助社会资源与力量。笔者建议,充分发挥禁毒办协调联络的作用,加快推进禁毒办实体化改革,在部门归属、工作人员身份、工作权责等方面统筹设计,缓解警力不足的压力。

  此外,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充分培育和调动社会组织、志愿者和禁毒社工资源,积极参与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禁毒工作的热情,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相应保障,在全社会营造远离毒品的氛围,实现毒品预防教育社会化。


  提高毒品预防教育的科学性

  毒品预防教育的科学性要求对预防时间、宣传方式、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如对青少年、社区居民、戒毒人员等采取相同的宣传方式与内容,做到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在毒品预防教育效果评估方面,形成科学的评估标准,从而有效指引、评价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可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首先,力争实现精准预防。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有区别地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教育宣传内容。结合不同预防对象的认知程度、兴趣喜好、社会交往范围等,设计有针对性的预防课程和知识体系,并在毒品预防的介入时间、介入程度方面进行科学论证。

  其次,尽快建立并完善毒品预防效果评估体系。评估考核体系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方向与参与热情,容易引发工作盲目、形式化问题。因此,需要科学考核并验证、评价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效果,为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提供明确参考和有效指引。近年来,部分高等院校和地区开展了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验证。

  需要注意的是,毒品预防教育效果评估是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的工作,在制定过程中要注重循证方法的应用,并遵循“制定—反馈—修正”的设计思路。同时,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效果评估工作,通过数据采集和整理,对预防主体和预防对象进行科学监测和分析,及时搜集、跟踪和发现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具体而言,要根据毒品预防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采集数据,如将预防教育的目标设定为增强初中生对毒品的认知、减少染毒人数,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要进行摸底调查,包括认知程度、初中生人数,有无染毒人员等,然后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状况、认知程度以及接受程度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经过一段时期后,再次对工作效果进行验证。这样通过不断修订、调整、验证等方式,可以逐渐建立起毒品预防教育效果评估体系。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禁毒工作的精细化、实质化、专业化、科学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需要充分结合本地毒情,结合预防对象的不同特点有差异性展开,实现精准预防,打造从被动到主动、从追求形式到注重实效的毒品预防教育新模式。

  (作者单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禁毒与治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