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法学会大力推进敦煌法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为敦煌法学研究打造重要阵地和专业平台


  4月24日,100多名来自不同高校的敦煌法学爱好者拿到了甘肃省法学会敦煌法学研究会和兰州大学敦煌法学研究中心共同颁发的第一期敦煌法学新文科人才培训班结业证书。

  从最初计划招录80人,到最后300多人报名、100多人结业,第一期敦煌法学新文科人才培训班比预想的要“火爆”。在结业仪式上,甘肃省法学会敦煌法学研究会会长李功国与学生一样高兴、激动。

  李功国介绍,敦煌法学,在敦煌学的影响带动下,已有百年历程,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为敦煌法学的综合系统研究和学科理论建设开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但苦于专业研究人才极度匮乏,敦煌法学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上述培训班的成功举办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敦煌法学后继有人。更让他欣慰的是,此次培训班也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共组织学员撰写学术论文93篇,且大多在敦煌法学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价值。

  甘肃省法学会秘书长曹军利表示,开展敦煌法学研究是甘肃法学界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甘肃省法学会将加强与各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联系,在法学研究、学科建设、法治文化大讲堂等方面深入合作,力争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法学人才和学术成果。


  成立敦煌法学研究会

  讲好敦煌法治故事

  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作为敦煌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敦煌法学是研究我国敦煌及其周边地区石窟艺术与出土法律文献及其他资料中所反映出的我国古代敦煌法律现象、法律生活、法制状况、法律关系、法律变迁及其规律的学问。

  “敦煌文献中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敦煌法制法文化内容,大家对敦煌法制文献的研究,成果斐然。但至今敦煌法学尚未形成自身学科理论体系,尚未在敦煌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李功国表示,敦煌地处甘肃,甘肃法学界拥有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对敦煌法学的研究和繁荣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2020年11月21日,甘肃省法学会敦煌法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继2020年6月20日“兰州大学敦煌法学研究中心”成立之后,甘肃法学界在敦煌法学研究道路上的又一件大事。

  在成立大会上,甘肃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华风表示,要把敦煌法学研究会办成凝聚全省敦煌法学研究力量的重要阵地和专业平台,甘肃省法学会也需继续大力支持敦煌法学研究会的工作,努力为研究会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敦煌法学研究已从分散、自发的民间学术活动向在国家指导和支持下的集中统一的、自觉的学术活动转变,得到了法学界的重视。”李功国说,这是敦煌法学研究新的觉醒和历史拐点,也是敦煌法学学者和爱好者数十年艰苦奋斗的结果,还是甘肃省法学会、兰州大学和相关单位理解、支持的结果。

  根据甘肃省法学会敦煌法学研究会章程,甘肃省法学会敦煌法学研究会是甘肃省法学会下属的学术研究会,致力于敦煌法制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考释、利用以及敦煌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培养学术交流与专业人才,弘扬中国优秀法律文化。研究会的宗旨是团结甘肃全省敦煌法学研究力量,与兰州大学敦煌法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密切协同、联合攻关、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创新发展,为构建敦煌法学新学科、加强敦煌学研究、讲好敦煌故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甘肃省法学会敦煌法学研究会成立后,除积极参加中国法学会和甘肃省法学会组织部署的各项工作与学术活动,承担科研与立法项目,为依法治国、依法治省和以法治引领甘肃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之外,还将重点开展敦煌法制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考释、利用,编辑资料集、建立资料库等工作。目前,该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敦煌法学文稿》《敦煌古代法律制度要论》共100万字的学术著作即将问世,《敦煌法律故事200例》《陇上法律人物》等多部书稿也正在组稿之中。

  除此之外,甘肃省法学会敦煌法学研究会还将积极开展敦煌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敦煌法学学理体系、制度体系、实践体系、方法体系,为完善和构建敦煌法学新学科做出努力;深挖历史,把握当代,总结提炼敦煌法学的典型性、传承性、发展性,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历史依据与现实滋养;加强学术交流,举办学术座谈会、交流会,组织必要的考察、访问,加强与国内外敦煌法学界的联系、沟通、资料交流,试办文集、专刊,共同促进敦煌法学的发展;促进学术大众化,将敦煌法学中的真善美经典案例列入“普法”内容,为人民群众讲好敦煌法律故事;加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在相关高等院校建立敦煌法学专业方向,培养研究生;举办敦煌法学“新文科”培训班,培养更多敦煌法学研究人才。

  “我们要以严谨负责的态度,提炼敦煌法学法制法文化的传承价值、典型意义,把握其历史延续性、关联性、传承性、生长性和发展规律,弘扬敦煌法学法制法文化所集中展示的中华法系和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有益价值,彰显中国意识、中国智慧、中国风格与中国语境,使敦煌法学成为法苑特色学科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丰富资源和丰润滋养。”李功国说。


  推动敦煌法学新文科建设

  培养后备研究人才

  培养更多敦煌法学研究人才是敦煌法学研究会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甘肃省法学会一直在努力推动的一项工作。为此,敦煌法学新文科建设和敦煌法学新文科人才培养被列入甘肃省法学会敦煌法学研究会近期的重点工作计划。

  李功国对敦煌法学新文科建设抱有非常大的期待。他认为,敦煌法学立足于丰富、真实的法律文献资料及其所反映的敦煌古代法律生活,依托于前人百年研究成果,能适应新时代依法治国的新要求。

  “我们审慎地提出建立敦煌法学新学科及其学理体系的意见,主要是出于一种历史责任。如果真实反映古代敦煌法制社会的数以千计的法律文献尘封千年、出土百年后,仍然缺乏专业化的、学科层次的系统整理与开掘,那么这是敦煌学、法学研究者的一大遗憾。”李功国说。

  据了解,敦煌法制文献研究成果丰硕,为敦煌法学研究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但其迟迟未能从敦煌学学科群中独立分离出来。对此,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勇说,就敦煌法制文献研究自身来看,该研究主要是对部分文献的考释,缺乏整体观察、综合研究,且法学专业性研究薄弱,敦煌学各大研究机构和高校极少配备法学专业人员,也没有人才培养计划,没有组织保障,致使敦煌法学至今尚未完成学科理论框架建设,尚未在敦煌学中占有应有的一席之地。

  在王勇看来,敦煌法学新文科建设,是以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甘肃法学界,立足敦煌、立足西北、立足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率先为中国法学新文科建设探路。

  到底该如何理解“敦煌法学新文科”?王勇说,敦煌法学新文科,是以中国法学和敦煌学交叉为基点,以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为使命,以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历史根基为目标,以建构主体性中国法学为愿景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基于敦煌学的学科特点,敦煌法学新文科所体现的学科交叉,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数个文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具有文科与理工农医深度交叉融合的潜在趋势。同时,敦煌法学新文科还具有将国学与史学重新整合起来的优势,对于重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够面向世界的“经史之学”意义重大。

  王勇表示,敦煌法学是典型的真善美学,具有丰厚的法理学、法哲学和法美学资源。这些资源具有知识层叠性和递进性,对推动中国法学新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教育新格局、加快培养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甘肃省法学会的支持下,目前,兰州大学组建了以李功国、韩雪梅、康建胜等为中心的教学科研团队,成立了敦煌法学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了西北法律文化资源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出版相关学术辑刊《西北法律文化资源》(已出版至第四辑),成立了以王勇、牛绿花、田庆锋等为中心的教学科研团队。这些都为敦煌法学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今年,甘肃省法学会还专门印发文件,要求有关高校充分发挥文化大省优势,在甘肃全省出土的数量庞大的秦汉简牍和敦煌文书中,充分挖掘、整理和阐释蕴藏其中的优秀法律文化资源和国家治理智慧,建议设立法治文化与敦煌法治文化研究所(院)等研究机构,加强法治文化复合型学科建设,研究设立“法治文化与敦煌法学”二级硕士点和二级博士点,并将其纳入平安甘肃建设年度考核和甘肃省法学会年度考评。在人才培养方面,将采取强化服务、经费保障等方式进一步支持敦煌法学研究,继续以举办敦煌法学新文科人才培训班、敦煌法学高端论坛、法治文化大讲堂等方式培养敦煌法学人才、宣传弘扬敦煌法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