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阳泉法学会推动立法促红色基因育新机
让红色文化保护、传承规范化法治化
“纳入规划了。”5月6日,得知山西省阳泉市人大常委会明确将《阳泉市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纳入2021年立法计划,阳泉市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会长刘新东长出一口气。
作为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委员,刘新东在《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颁行前后,曾多次提议通过立法保护传承阳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这一次,在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阳泉市委市政府等支持下,阳泉市人大常委会提出,要深入调查研究,确保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完成《阳泉市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立法工作。
阳泉有多少红色文化资源?中共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郭玉珠说,阳泉是革命老区,截至2015年,经党史部门调查确定,阳泉市共有红色革命遗址138处。
被历史选中的人民城市
2021年4月29日下午3点,石太铁路以北、紧邻火车铁轨的阳泉市桥北街保晋巷内,人声鼎沸。来自学校的师生及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身穿黑色小西装头戴耳麦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井然有序地穿过一道圆形拱门,进入阳泉市委市政府旧址机关大院。
湛蓝的天空下,镶嵌在阳泉市委市政府机关旧址大门上方的红星熠熠生辉。院内两排被修缮一新的砖木结构瓦房一字排开,约0.4米宽的圆形拱门上方挂着写有“公安局”“办公室”“编辑室”等字样的牌匾。
来访者或在阳泉市委市政府机关旧址大门处驻足,或进入院内感受岁月的沧桑巨变。这里曾是阳泉市被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于2019年9月19日认定为“中共领导创建的第一座城市”的重要证据之一。
刘新东调研发现,类似于阳泉市委市政府机关旧址这样的党组织活动及机构旧址阳泉有74处、重大战役战事遗址12处、重要人物驻足地及故居29处、纪念设施及纪念地23处。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
郭玉珠说,许多人知道位于阳泉城区西南的狮脑山曾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但少有人知道阳泉是“被历史选中的人民城市”。1906年,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始设阳泉站,后由车站发展为集镇。1947年5月2日,在正太战役中,阳泉获得解放,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一片。鉴于阳泉在区位交通、矿藏资源及深厚的革命基础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947年5月4日,阳泉被独立设市,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
以城市身份走上历史舞台后,阳泉在发展生产、恢复工商业、安定民众生活、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为支援解放上万名青壮年参军;数万民众组成运输队为前线部队运送伤员、粮食等物资;将盛产的煤、铁、硫磺、手榴弹、地雷等物品,源源不断通过石太线、石德线等运往解放区。
曾任阳泉市政协副主席的刘芝田,1948年8月抵达阳泉开始工作。如今已90岁的他忆及阳泉建市初期的情景时说,当时阳泉市委市政府办公条件差,每个科室只有一部电话。一周吃一顿馒头就算改善生活,下乡时要自己背着铺盖卷走着去,敌人的飞机还会随时来轰炸。
在刘芝田的记忆中,直到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阳泉才彻底安定。不打仗了,人们把院子里、街上的许多防空壕都填平了。如今的阳泉市委市政府机关旧址保留了昔日的防空洞出入口。大门左侧地面上一块约0.6平方米的玻璃是入口,院子西北角临近铁路处有出口。
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苏小平说,阳泉建市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在一个山区集镇有计划、成建制地组建一个崭新的市委市政府。它为解放后的我党接管、建设、管理城市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提供了试点样本。
红色基因传承下的发展
自1947年5月4日设市以来,经过70多年的发展,具有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阳泉市市域面积,已由建市初1平方公里多发展到4500多平方公里,人口由1万多发展到140多万。
阳泉地处太原、石家庄两个省会城市的中间位置,石太铁路、朔黄铁路横贯东西,阳涉、阳盂铁路纵衔南北;煤炭资源丰富,且埋藏浅、储量大、质量高。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阳泉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列入“一五”时期15个煤矿重点建设矿区,配套产业迅速发展。
今年77岁的杜逢泉老人,一家四代都是铁路人。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进出阳泉的火车主要是拉煤。他参加工作后,每隔10分钟至15分钟,就有一趟火车拉着煤从阳泉出发。
郭玉珠说,20世纪80年代开始,阳泉利用煤炭资源优势,经济一路领跑山西各市。利用火车、大货车将煤炭、耐火材料、硫铁矿等运出去,返回时把漂亮服装、精美食品、轻纺产品以及自行车、手表等紧俏商品运回阳泉,吸引各路客商纷至沓来,被誉为“小上海”。
随父辈来到阳泉的《阳泉日报》记者安旭说,早在1926年,中国共产党就在阳泉地区创立了中共平定特别支部。改革开放后,阳泉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工业为支柱,冶金、机械、化工、新型材料为主导的经济体系。近年来,阳泉市重塑竞争新优势,倾力打造晋东区域中心城,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新型工业城市。阳泉人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红色资源,不断发挥创业精神,推动了阳泉革命精神、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据阳泉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海贵介绍,近年来,阳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将其作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优势,提出要用好“中共创建第一城”这一在全国范围都属于首创性、唯一性的红色资源,建设全国一流的红色教育基地,塑造好红色文化品牌。
据了解,为了擦亮“中共创建第一城”这张旅游名片,阳泉市委市政府拟将每年5月4日列为建市日,并将5月列为红色文化宣传月。坐高铁从位于盂县的阳泉北站下车,再乘车或驱车前往阳泉市区,一路上多处可见“中共创建第一城”的巨幅广告。
阳泉市法学会副秘书长李耀军介绍,通过反复宣传,“中共创建第一城”在阳泉已家喻户晓,成为阳泉产业转型发展的一块招牌。为了擦亮这块招牌,让红色基因孕育出新的发展机遇,2019年5月开始,阳泉市法学会及下属研究会通过多方联动,不断推动其立法工作。
阳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永忠表示,阳泉市人大常委会完全支持制定《阳泉市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以法的稳定性、规范性、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来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这对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阳泉市法学会会长陈继光表示,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来之不易。立法保护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规范化法治化,不仅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还可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山西省法学会地方立法研究会副会长、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杨建华认为,阳泉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把这些红色资源挖掘好、传播好,不但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还可以坚定大家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