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走进社区、学校

让群众“喜闻乐见” 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本案证据清晰,案件事实明了。被告人因急躁走上犯罪道路,为教育被告人,为严肃法纪,也为了维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我请求法庭对被告人予以严惩,建议法庭对被告人处罚一周学校义务劳动服务,并赔偿被害人医药费、营养费等1.5万元。”近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红领巾法学院”社团的一次模拟法庭活动上,一起“校园欺凌案件”中的“公诉人”稚嫩却又纯熟地进行着法庭辩论。

  坐在对面的“辩护人”也不示弱:“我的当事人成绩优异、孝顺父母,目前只是一名小学生,法治观念还比较淡薄,我并不是说不懂法就不用受到法律制裁,但是如果懂法,结果可能就不是这样。他之前没有侵害他人行为,没有犯罪前科,请求法庭给予从轻量刑。”

  这样的模拟法庭活动,基本上每周都会在张家口市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举行。

  就在模拟法庭开庭的同一时间,距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东南方向约4公里处,经济开发区马路东街道办事处东宁街社区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内,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一张立式“朋友圈”展板吸引着社区居民来社区的普法微课堂“打卡”。“居民们都愿意在这个‘朋友圈’展板的相片位置拍照、发朋友圈,这样会吸引更多的人来社区,我们的普法微课堂活动也就能更顺利地开展。”东宁街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一凡说。

  2021年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于5月19日在全国各省区市同时启动。记者获悉,近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市扎实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努力推动形成“党委主导、法学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通过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普法宣传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工作,逐渐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普法形式重点突出“喜闻乐见”

  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是基层普法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据李一凡介绍,为了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加普法宣传活动,在近年来的普法工作中他们重点突出“喜闻乐见”四个字,通过创新宣传形式,让群众主动、广泛地参与到法治社区的建设中来。

  今年5月,东宁街社区开展了“民法典学习月”活动。在线下,他们通过悬挂横幅、开设讲座、发放宣传单、提供法律咨询等活动宣传民法典;同时在线上开展民法典科普知识问答活动,居民在东宁街社区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答题,即有机会到社区“爱心银行”领取小礼物,以此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增加居民学习民法典的热情,真正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城市社区居民互动性较弱,为了切实加大普法力度,东宁街社区的工作人员和青年普法志愿者们,借鉴农村地区“大喇叭”广播方式,深入社区广场、楼宇车站等场所,通过“小喇叭”定期宣讲相关法律知识。

  “单纯的法治讲座对小学生而言是枯燥乏味的,要让他们提起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就要让法治教育生动活泼起来。”张家口市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德育主任冯哲介绍,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在学科教育中融入法治教育的理念,在创新法治教育方式方法上下了不少功夫,通过让法律条文变成生活化的案例,将法治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实践,寓教于乐,真正做到让孩子们润物无声中获得法律知识,感受到法治文化。

  “遵守交通规则”是该校学生们很感兴趣的话题,学校除了向学生讲授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之外,还组织学生进行“小交警”实践活动,让“小交警”按照交通规则指挥学生过马路,深刻感受法治实践。

  此外,该校创客社团的老师和学生们还设计出了“智能红绿灯”,他们设置了智能交通信号系统,通过智能科技在地上设置感应点,自动感应识别各方车辆,自动调节红绿灯时长,解决了有些红绿灯时间和车流量不匹配的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法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成果。


  以特色活动为依托

  张家口市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不忘初心跟党走,同心共筑法治梦”是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将法治教育与红色教育相结合的初衷。

  如今,将法治教育和红色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深入开展法治教育的一项特色活动。学校通过开展读红书、讲红色故事、演红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了解英雄事迹,以红色教育引领法治教育,提升了法治教育的质效。

  为了更好地将法治教育与红色教育相结合,学校邀请张家口市经济开发区法学会的青年普法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和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引导他们遵纪守法。

  除此之外,在将法治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工作中,该校开展了三级法治教育活动,即全校性综合活动、年级性特色活动和社团活动,而由于学生年龄差异较大,学校还分别开展了低段、中段、高段分学段活动,比如,在一年级开展国旗法的普法宣传;随着孩子们年龄增长,参与的社会活动会随之增加,学校会宣传有关道路交通安全法、文物保护法、消防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东宁街社区在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基础之上,也实现了工作方法的创新。东宁街社区的“爱心银行”存储的都是居民的爱心,社区居民通过参加志愿活动、帮助他人实现微心愿等形式,获得爱心银行积分,积攒到一定分数后可以领取奖励,以此方式让居民们互帮互助,鼓励居民“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让社区向善向美、安定团结。

  自2016年1月正式揭牌运行以来,除了法治和德治,东宁街社区还注重居民自治。经过5年对法治工作的探索优化,如今已经摸索出“一三三”工作法,即在党建引领下,以法治、德治、居民自治三治融合的方式实现三个提升,即提升居民的法治意识、提升居民的文明素养、提升社区的治理水平,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治理成果。


  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如何能让普法工作见实效?李一凡说,不同的时间节点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引导居民戴口罩就成了一项主要工作,青年普法志愿者们通过传染病防治法的普法宣传,让群众懂法、守法。

  去年1月,东宁街社区与经济开发区法学会合作,成立了社区法律专家服务站,进一步筑牢了社区法治建设平台,目前有30多位法律专家作为青年普法志愿者进驻社区法律专家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调解服务。东宁街社区的青年普法志愿者和网格员们还深入居民身边,主动发现矛盾、提供法律服务。

  多年来,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一直重视弘扬宪法精神。为了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学校不仅结合法治教材,开展宪法常识等法治教育,还组织同学利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对于宪法的热爱,用独具特色的剪纸作品传递法治的精神,用书法作品书写法治的理念,通过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宪法观念。

  据冯哲介绍,“红领巾法学院”社团成立之初,仅仅邀请法官和检察官为孩子们进行法律宣讲和一些案例的介绍。随着学生们对法律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学校和经济开发区法学会的青年普法志愿者一起尝试引用一些案例,讲述如何运用法律维权,并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近年来,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上,青年普法志愿者都会为孩子们进行指导并提出建议。为了进一步扎实开展普法教育工作,在经济开发区法学会的帮助下,该校还培养了一批热衷于法学的青年教师,由他们组成志愿者团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开展法治教育活动。

  就在今年5月,中国法学会会员部联络点也正式落户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和东宁街社区,这是中国法学会首次设置会员部联络点,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两个会员部联络点。接下来,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和东宁街社区将继续结合工作实际,以中国法学会会员部联络点为依托,进一步扎实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