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探索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新模式

在平安建设中弘扬革命先烈精神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原黄陂县)山川秀丽、人才辈出,距城区往北27公里的木兰山是大别山南麓高峰之一,相传为代父从军的木兰将军故里,也是“黄麻起义”的重要战场之一。1927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黄麻起义”打响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第一枪后,国民党军以第12军教导师取道宋埠、尹家河突袭黄安城,当地中共组织和鄂东军部分领导人随后决定部队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活动。至此,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一方百姓的安宁在这里留下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如今,黄陂区在平安建设中弘扬革命先烈精神,涌现出了许多淳朴善良、诚实守信、甘于奉献的乡贤名人,比如“信义兄弟”孙东林等。10年前,“信义兄弟”的事迹在社会上广为传播。2017年7月,孙东林在黄陂区人民法院成立“孙东林调解工作室”,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后,黄陂区于2020年在党建引领下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出了22个个人品牌调解室,实现了全区20个街道乡镇“一街一品”全覆盖,探索出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黄陂模式”。


  “信义兄弟”的示范效应

  “每次看到这些革命历史故事都像照镜子,会想想自己的日常言行是否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否对身边人产生了好的影响。每一次,都是对自己的提升。”2021年2月26日下午,在武汉市黄陂区朱铺村党史教育馆参观的“信义兄弟”孙东林说。

  10年前,为赶在春节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在天津务工的武汉市黄陂区建筑商孙水林在返乡途中遭遇车祸遇难。弟弟孙东林为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当年的大年三十前一天,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手中。

  “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接力送薪的故事感动了亿万中国人。之后,守信“名人”孙东林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0年度十大责任公民”“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从天津回到家乡发展,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开展乡村振兴。如今,他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名人”。2017年7月,成立“孙东林调解工作室”后,孙东林热情、担当、善于帮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优势很快显现出来,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2019年8月28日,黄陂区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就地化解信访矛盾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访调对接”工作机制,“孙东林调解工作室”被邀请进驻该区接访中心。孙东林开始主动对接信访,主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

  “孙东林调解工作室”在黄陂区信访中心挂牌后,吸引了大量新老信访群众。孙东林及其团队耐心倾听群众诉求,仔细研判案情,为群众释法明理,公平合理协商调处矛盾纠纷,解决了一批信访难题。截至目前,“孙东林调解工作室”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5件,其中调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9件,得到信访群众一致称赞。有的群众说“孙东林讲的政策好懂,说的道理暖心”;有的说“孙东林一碗水端得平,不信不行”。


  打造各具特色的“一街一品”

  借鉴“孙东林调解工作室”的实践经验,黄陂区2020年开始在全区全面铺开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建设。截至2021年3月底,全区20个街道乡镇22个个人品牌调解室如期建成并投入运行,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00余起。

  “下及村镇,上达城区,调解工作室全覆盖。它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可有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黄陂区司法局负责人说,“我们对辖区内的道德模范、知名企业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乡贤名人进行逐一了解,根据他们的个人影响力、信誉度、主观能动性和社会责任感等进行综合评估,选择优秀者担任个人品牌调解室调解员。”

  据了解,在“孙东林调解工作室”带动下,黄陂区舍命救父的“孝义兄弟”刘培、刘洋等全国道德模范,带领家乡群众奔小康的葛天才、兰桂娥等知名企业家,已退休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陈代官、李家春,“全国信访系统优秀工作者”郭海峰、“全军普法先进个人”房庆龙等纷纷成立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这为黄陂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新活力。

  记者了解到,黄陂区已经成立的22个个人品牌调解室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如汉口北集团副总裁宋汉杰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设在汉口北市场。2020年汉口北市场经历新冠肺炎疫情重启后,矛盾多发,商铺资金短缺、市场疲软等棘手问题一桩接一桩。工作室一开张,宋汉杰协同汉口北管委会积极协调有关单位降低租金、联络金融机构提供小额贷款。为帮助商户拓展市场、打开产品销路,他们发展电商直播,最终扭转了商户困局。据统计,整个汉口北市场减免商户租金、物业费3600万余元,有效防范化解了“疫后综合征”。

  在调解工作中,各调解室都想方设法整合好辖区资源。如姚集街“葛天才调解工作室”整合辖区公安、司法、信访等力量,联合调处了一批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使更多矛盾纠纷通过非诉方式就近及时化解,大大降低纠纷解决成本,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防火墙”“稳压器”,使辖区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目标;三里桥街的“兰桂娥调解工作室”,依托街道、工会等部门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建立完善为农民工维权的联动机制,搭建农民工“娘家人”平台;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的“房庆龙律师调解工作室”免费为辖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等法律服务,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居民可以直接在家门口咨询法律问题,预约服务日期,学习法律知识;武湖街的“陈代官工作室”整合社区“两代表一委员”、在职党员、离退休人员、网格员、民警、法官等资源成立了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多轮联动,构建多元化矛盾调解机制。蔡店街的“李家春调解工作室”、滠口街的“郭海峰调解室”、长轩岭街的“韩耀明调解工作室”调解的纠纷类型主要涉及辖区内多发易发的婚姻家庭纠纷、土地纠纷、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等。据了解,就调解方法而言,该区的调解工作室总结提炼了“情理法结合法”“背靠背调处法”“面对面协商法”“冷热处理法”“模糊调处法”“习俗劝导法”“换位思考法”等。


  引导调解工作步入法治轨道

  据黄陂区委政法委负责人介绍,为规范“品牌调解”行为,完善“多元调解”机制,黄陂区依据人民调解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先后制定了“1+5”制度体系,即一个《实施办法》和团队建设、调解流程、三调对接、效力确认、政策保障等5项工作机制,统一规范品牌调解工作运行机制,引导个人调解工作步入法治轨道。

  “各街乡以乡贤名人为主导,整合基层综治、信访、公安、法庭、司法、律师(法务)等力量资源加入品牌调解团队。我们要确保个人品牌调解室全天候打得开门、找得见人,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能够介入得早、调处得好。目前,全区街乡个人品牌调解团队,累计达140余人。”该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在调解工作中,黄陂区除了政法部门联动、社会公众参与外,还调动民政、妇联等各方力量参与到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来,形成合力;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把各方力量建设统筹起来,打造“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党员+志愿者”“法律顾问+专职网格员”“金牌调解+群众调解”等调解联合体,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与此同时,为了把品牌调解融入大调解体系,黄陂区根据品牌调解责任范围,制定了《街乡个人品牌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对接联动工作机制》,从引导分流、自愿选择、对接移送、案卷转交、信息共享等方面规范对接流程,同时实行分流不卸责,分流有限制,继续强化司法和行政部门协同化解责任,对12种不适合分流的信访和诉讼纠纷情形给予禁止性规定,防止过度导流增加品牌调解负担。如,盘龙城某社区居民因孩子玩耍双方家长发生纠纷,派出所多次调处未果后及时与个人品牌调解室对接。调解员房庆龙介入后,主动为伤者垫付住院费,并用“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典故,劝导双方达成谅解协议。事后,当事人特地赠送了一幅“调解有方、大爱无疆”的锦旗。

  另外,结合网络和自媒体平台,黄陂区还积极推动街乡个人品牌调解室信息平台与区法院智能化信息调解平台统筹搭建“数据整合、科技支撑、网上服务、线上调解”的多元调解平台联通机制,推动矛盾纠纷从“线下办”向“网上办”转变,极大地提升了个人品牌调解工作效能。同时,为防止调解达成协议后出现反复或当事人拒不履行承诺的情形,黄陂区建立了个人品牌调解法律效力司法确认网上办理“绿色通道”,确保协议双方履行法定责任。截至目前,黄陂全区个人品牌调解协议书进行法律效力确认的共100余件,调解协议履行率达到100%,未发生一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

  “在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实现智慧化调解的同时,我们还在加强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的规范化、法治化、职能化建设。以‘互联网+人民调解’实现‘群众网上投诉,调解网上开展,问题网上解决’,这将进一步助推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发展。”黄陂区委政法委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