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戒治”带头人

  她是科学戒治的带头人、“七色花”戒毒品牌的创立者,她是民警身边“最美身边人”、首都监狱戒毒卫士,她是阻击疫情的先行者、民警职工的“娘家人”……她就是北京市天堂河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政治处主任李彦。


  “256”工作法实现自我转变

  2019年9月,李彦被任命为天堂河女子强戒所政治处主任。她从警23年,在一线大队工作21年,其间改造短刑犯、戒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近万人。

  在工作中,李彦是一个喜欢思考和创新的人。由她探索建立的“256”工作法被10余个外省市兄弟单位学习借鉴。

  所谓“256”工作法,即攻坚小组和大队“两级集体研判”;遵规守纪、写出《保证书》、写出《认罪悔罪书》、完成入所教育等“五级工作标准”;规范执法、保障权益,搭建平台、尊重关爱,收集信息、注重研判,制定方案、找准症结,面质交锋、疏通思想,调整方案、提高效果“六步工作法”。这一工作法的核心是运用心理治疗技术,围绕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情绪控制、认识自我等主题,帮助所管人员化解不满情绪、修复家庭关系、实现自我转变。

  孙某是一名很特别的所管人员,收押时无法正常行走。李彦细心观察发现,孙某手脚并未变形,后送至医院诊断,也显示其身体无器质性病变。李彦洞察到孙某内心在与环境、制度对抗。她为孙某量身定制了教育转化方案,一方面与医生密切配合,在身体上救治;另一方面,开展心理矫治,加大普法教育,帮其认清违法根源,从思想症结入手,直达病灶,促使其认罪服法,同时积极帮助其联络到失联的女儿,找回缺失的亲情。

  “情理法”将孙某心理防线逐步攻破,绝食130余天后(此前一直依靠鼻饲维持生命)开始进食。经过两个月零七天的艰辛教育,从爬行到用小椅子、高凳支撑着挪动,再到借助床栏杆走动,心理上的转变帮助孙某重新恢复了行走,思想上也发生很大转变,由最初的抵触转变为正视问题。


  “七色花”戒毒品牌助力回归路

  2018年,司法部提出了构建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的要求。李彦带领团队以解决吸毒成瘾问题为中心,以行为改变跨理论模型理论为指导,以“人本、科学、安全、救助”为基本理念,创新打造“七色花”戒治工作模式。该戒治工作模式围绕“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花瓣,对应建立了生理康复、行为治疗、认知教育、心理矫治、康复劳动、社会功能及后续照管七大戒治手段体系。同时与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深入挖掘女性强戒人员吸毒的深层次原因,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心理矫治。

  经过实践,“七色花”戒毒工作模式取得积极成效。调查显示,98%的强戒人员身体素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戒毒动机和信心明显得到增强,多数强戒人员家庭关系得到修复,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增强,多名强戒人员回归社会后保持操守两年以上。


  “靶向戒治”精准发力防复吸

  在对女性强戒人员复吸风险调查中,李彦发现,内在羞耻倾向是预测女性强戒人员复吸倾向的风险因子。为此,她率领团队以降低高耻感女性强戒人员的羞耻感为主要戒治靶点,以戒治主题为标准,以认知行为疗法团体辅导、授课及行为训练相结合为基本戒治体系,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开展高耻感型女性强戒人员靶向戒治项目研究。

  该项目在个性羞耻、身体羞耻、行为羞耻、家庭羞耻四个维度,对吸毒人员开展精准疏导,围绕自我意识与羞耻感的核心话题,一步步引导成员参与、领悟、挑战、适应。

  经过一段时期项目化戒治,强戒人员在羞耻感、内在羞耻感、复吸倾向方面显著降低,在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方面显著提高;自控能力、心理健康水平等均有很大提高;与家庭关系变好,对未来生活有更美好的计划和憧憬。

  这一项目获得了上级部门及社会、专家的认可,2017年,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将该项目确定为全国十个示范案例之一。2019年,该项目被中国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选用为交流项目,获得社会、专家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