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法学会邀请学者为“英烈保护”献计献策

“百名法学青年英才”解读英烈保护法


  本报讯(记者任文岱) 近日,为充分发挥“百名法学青年英才”作用,加强法治宣传,提升公民尊法守法意识,北京市法学会与人民网合作开展“人民说法”栏目,推出“英烈不容诋毁!专家解读英烈保护法”系列报道,守护英烈精神,捍卫民族荣光。

  活动中,北京市法学会“百名法学青年英才”——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王雷、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梁、北京德翔律师事务所主任安翔共话“英烈保护”。

  王雷表示,在保护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环节上,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要通过发布典型案例与指导案例,起到一般预防和个别预防相结合的目的,使得公众能够感悟到、体会到英雄烈士人格利益保护的重要意义。

  李梁表示,英烈保护法在实施中,网络管理方面还存在部分难题,由于自媒体匿名性特征,如何在自媒体平台或者社交网站上保护权益是目前的难点问题。他建议,完善相关法律,通过法律处罚或者是对于行为人进行经济处罚,保护英雄烈士名誉、荣誉、姓名、肖像等方面的权利。

  安翔对“辣笔小球”案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英雄烈士既享受公民作为自然人应当享受的保护,同时因其代表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以及民族自豪感,需要英烈保护法与刑法修正案(十一)进行单独保护。犯罪嫌疑人侵害英烈的名誉和荣誉,不仅是对英雄烈士个人及其家属精神的伤害,也是对全体公民民族感情的伤害。因此,依据有关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可以作为原告,对侵害相关公共利益的主体提起民事公益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