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法庭用真心化解家事矛盾

审判攻坚“急先锋” 诉源治理“守夜人”


  基于天通苑社区人口数量庞大、家事矛盾复杂的特点,天通苑法庭自2018年5月2日调整为专业家事审判庭,并根据家事纠纷案件难易分明的特点,结合实际,组建了以法官名字命名的1个速裁审判团队与3个普通审判团队。只有4名员额法官的人民法庭,面对的是超大辖区内每年近2000起案件,却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近年来先后荣获多项荣誉称号。


  只有4名员额法官的人民法庭,面对的是超大辖区内每年近2000起案件,却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近年来先后荣获“北京市模范集体”“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北京市法院十佳人民法庭”“北京市法院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这样的审判团队是怎样炼成的?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走进了北京市昌平区的天通苑人民法庭。


  “专业家事审判庭”

  人少力量大的年轻队伍

  天通苑人民法庭位于天通苑社区,辖区面积近9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0万。2009年9月,昌平法院在天通苑社区成立东小口人民法庭,2018年8月正式更名为天通苑人民法庭,案件受理范围涵盖昌平区南部9个乡镇和街道。

  天通苑法庭现有员额法官4人,干警12人,平均年龄34岁,是一支年轻有为、奋勇拼搏的新时代人民法庭队伍。在这支年轻的队伍中,共有党员7人,法庭始终坚持“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坚持为群众切实化解决纠纷。

  2018年至2020年,天通苑法庭平均每年受理案件近1700件,法官人均结案数在300件以上。因为工作突出,这个法庭的多名法官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法院办案标兵”等荣誉称号。

  基于天通苑社区人口数量庞大、家事矛盾复杂的特点,天通苑法庭自2018年5月2日调整为专业家事审判庭,并根据家事纠纷案件难易分明的特点,结合实际,组建了以法官名字命名的1个速裁审判团队与3个普通审判团队。

  “我们首先将全部家事案件分配至黄莹法官速裁团队,若速裁团队在审理中发现不符合速裁条件的,则迅速将该类案件重新分配至卢志成法官团队、李炜鑫法官团队和程杰法官团队三个普通团队。”昌平法院天通苑法庭负责人程杰告诉记者,黄莹法官速裁团队成立至今收案1600余件,占全庭收案的近55%,极大缓解了法庭整体办案压力。在普通审判团队中,卢志成法官团队、李炜鑫法官团队负责绝大多数后端较为复杂的家事案件,程杰法官团队则负责争议数额较大、当事人矛盾积怨较深的疑难复杂案件。

  “我们通过依法履行审判职能,参与基层治理创新,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创新各项工作机制,积极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程杰说。


  “速裁团队”

  争当审判攻坚的“急先锋”

  在一起离婚案件中,原告李女士因与丈夫感情不和诉至法院,要求离婚。案件受理后,特邀调解员随即开展调解工作,因双方矛盾较深,先行调解未能成功。征求双方同意后,案件迅速转入速裁审理阶段,结合调解员整理的矛盾焦点,庭审中,黄莹法官直入主题,从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方面耐心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案件从立案到结案仅用时2天。

  记者了解到,以“审、助、书”为核心的黄莹法官家事速裁团队,专注负责家事速裁案件。团队采用“1+2+1+1”的模式,即1名员额法官负责总揽团队各项工作,负责主持庭审、撰写、复核并签署裁判文书等事项;2名行政编法官助理负责庭审记录、草拟裁判文书、进行调解、保全及管辖权异议等事项;1名审判辅助人员负责前端送达及后端归档、整卷、上诉案卷移送等事项;1名特邀调解员负责诉前调解并承担部分送达工作。

  面对着近年来家事审判的新情况,黄莹法官团队的成员们齐心协力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建立家事案件心理辅导干预、婚姻冷静期、诉前调解、案后回访、离婚证明书等制度,力求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

  2018年9月,速裁团队出具了昌平法院首例《离婚证明书》,有效保护了当事人个人隐私,彰显了家事审判的人文关怀。除此之外,团队还积极探索总结家事审判经验,总结形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全国法院系统学术研讨会上获奖。

  黄莹说,团队内部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定期分享交流经验,总结工作方法,以案件为切入点,以讨论为主要手段,分享各自在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工作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法官助理的快速成长和法官的不断进步,也有利于团队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黄莹说。

  该法庭还将人民调解员编入速裁团队,成为速裁团队案件审理的排头兵,有效提高了团队调解能力和速裁效率。

  “调解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居住在纠纷发生地附近,熟悉纠纷中的人情世故,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多样化调解方式,为纠纷平稳解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黄莹说。

  据了解,自速裁团队成立以来,天通苑法庭共审结民事案件1831件,结案数连续两年位列昌平法院民事审判第一,且无一发改定错案件。为了更好地方便当事人诉讼,速裁团队经过研判,针对辖区内人户分离、职住失衡等现象,积极采用电子邮件、微信等方式进行线上送达,目前,团队审理案件的电子送达率达到40%。


  “一站两点三法庭”

  甘当诉源治理的“守夜人”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天通苑法庭审理了一起“特殊”的案件。住在天通苑社区的王女士的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了位于昌平区回龙观的一套房产及银行存款,但未订立遗嘱予以分割。于是王女士诉至法院,请求依法分割父亲的遗产。

  承办法官在审理该案时得知,原告王女士作为北京市某医院医生,正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主要负责发热儿童的筛查和新冠肺炎感染者排除工作。为了不占用王女士的工作时间,法官决定启动“夜间法庭”进行在线庭审。

  “该案当事人是抗击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工作重要且繁忙,此时‘夜间法庭’的灵活便捷优势便体现出来了。”天通苑法庭负责人程杰表示,与当事人协商确定合适的夜间开庭时间,开庭时通过调解等多种手段快速审结案件,既保障了当事人的权利,及时定分止争,又极大地便利了当事人的工作与生活,助力一线医生抗击疫情。

  “感谢法官不辞辛苦夜间开庭,让我能安心工作!”案件解决后,王女士对法官说出了发自内心的感激之词。

  近年来,天通苑法庭充分发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围绕“立足大型社区,加强基层党建,打造精英法官,发挥职责使命,服务辖区群众”的工作思路,创新推出了“一站两点三法庭”的工作品牌。

  一站即“社区法官工作站”,两点即“巡回审判点”和“多元化纠纷调解联系点”,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定期前往“一站两点”进行现场调解,接待来访群众等。三法庭即“夜间法庭”“假日法庭”“巡回法庭”,其中,“夜间法庭”聚焦职住分离的上班族,着力解决该地区上班族开庭时间与工作时间相冲突的矛盾。

  记者了解到,自“夜间法庭”工作开展以来,昌平法院创新推出了“情感调解室”“夜间调确直通车”“安居诊疗车”三大特色品牌。作为专业家事审判庭,天通苑法庭以维护婚姻家庭、亲情的稳定与和谐为出发点打造“情感调解室”,每一处文字、摆设都充满家的和谐和温情。审判团队优先将调解作为结案方式,用言语的温情和耐心感染当事人,给家事纠纷注入温情与理性,促使当事人消除对立、实现和解、恢复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