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试点效果初显
广西梧州法学会助推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2019年11月,在中国法学会指导下,梧州市法学会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法学会的工作部署,以区、市、县、乡四级联动的形式探索试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如今,试点工作进行一年有余,该制度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其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可复制可推广等成为有关方面关注的焦点。
试点工作成效明显
2021年1月21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梧州试点调研视频座谈会在中国法学会召开。座谈会上,视频另一端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黄光华谈及一年多的试行效果时用实打实的一组数据给出了答案:
第一批15名首席会员专家、70名会员专家一线“把脉会诊”,参与重点项目会审上百次、出具法律专业指导意见书40余份,助推快速引进、快速落地多批生产项目;
专业指导和保障市场平稳化解一起涉及800多人的房地产烂尾楼纠纷,为解决后续类似问题提供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国企担当、会员指导、业主参与”六位一体的工作样本;
引导调解30余个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以及50多件信访积案,包括9件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信访局“挂号”的信访积案、个别当事人已上访10多年而未解决案件。这些信访积案通过法学会会员专家的努力,仅半年时间已有8件案件当事人签订了息诉罢访承诺书,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梧州试点效果是令各方满意的。该制度在为地方重大事项决策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参与重大矛盾调处、化解重大信访积案以及重大公共风险防控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黄光华说。
为会员搭建法治实践的顶级平台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由中国法学会提出。2019年11月,中国法学会调研组到广西梧州市调研。期间,针对转型期社会矛盾增多、大量矛盾纠纷聚集在基层的现状,中国法学会提出在市、县、乡、村探索试行法学会会员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为广大法学会会员搭建参与公共决策、风险防控、矛盾调处、信访积案化解等法治实践的平台。
围绕上述提议,2019年12月9日,梧州成立了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法学会会长为组长,各政法单位及市法学会有关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和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试点工作。同时,印发《梧州市关于试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为确保该工作有序高质量推进,2020年以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试点工作已连续两年被列入梧州市委工作要点。
这项工作还得到了藤县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藤县县委主动要求在全县范围内,根据需要逐步推开法学会会员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由此,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梧州市法学会最终决定率先在藤县人民政府和藤州镇人民政府探索试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并逐步在梧州市的苍梧县、岑溪市、蒙山县和万秀区推动试点工作。
2020年,实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的藤县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针对信访案件牵涉面广、诉求问题交织复杂、社会影响大的特点,该县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动组织会员专家对征地拆迁、退役军人等领域出现的重大矛盾纠纷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咨询论证,提出专家意见和建议,对重大疑难信访积案的化解,提供专业法律服务或释法工作,助推问题化解。值得一提的是,藤县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挂号督办”的4件信访案件,全部列入会员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委托事项,目前都已签订息诉罢访承诺书,全部成功化解。
“首席专家”代表当地法学法律最高水平
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步扩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在梧州显现出勃勃生机。“首席专家”以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阅历,为调解当前一些基层矛盾纠纷提供了良好的法治智力支撑。
当选“首席专家”要具备怎样的条件?“聘任的首席专家,全部是梧州市比较有名的律师或在公检法司队伍长期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具有处理重大疑难案件、重大项目问题等的实践经验,能代表本地区法学法律界的最高水平。”梧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蒙华介绍。
据了解,梧州市在全市1200多名法学会会员中,通过自愿报名、行业组织推荐、法学会审核等步骤,按行业性质分别组建了5个法学会会员专家库(法官专家库、检察官专家库、警官专家库、律师专家库、综合专家库),共筛选120名会员入库;组建了1个法学会会员首席专家库,筛选了15名会员入库。
此前,梧州市法学会组成调研组对各县(区)开展调研,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当地所需,充分掌握民意,并结合当地实际,对全市范围内的法学法律工作者进行信息收集、分类和甄别,详细录入会员信息,精准掌握会员情况,明确入库条件。
只有拥护党的领导,具有较高的法学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声誉、热心公益法律服务事业的法学法律工作者,才能成为入库专家。
除严把入口关,梧州市法学会还对入库专家实行差额遴选制度,在符合条件的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等会员专家中分类开展差额遴选,确保专家优中选优和专家结构的合理优化。然后,从差额遴选的入库专家中再推荐优秀法律人才作为首席专家,列入首席专家库。对“首席专家”颁发聘书,赋予其履行社会职责的义务。
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会员专家有别于全覆盖的村(居)法律顾问和政府部门的法律顾问。其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会员专家利用法学会“智库”优势,主要对重大公共决策论证、重大公共风险防控、重大矛盾调处和重大信访积案化解等重大政府事项,提供专业法律服务,打造解决“疑难杂症”的地方顶级专家门诊。
此外,咨询委员会组合,既有法律顾问,也有公检法司的会员专家,还有其他会员专家特别是律师专家,这样的组合能够确保方向不偏、专业意见科学权威、避免法律顾问的意见、司法行政部门的意见和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发生严重偏离。会员专家凭借法律知识全面、司法实践经验丰富、行业影响威信高的自身优势,积极充当起法律知识宣传员、法律事务指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法律援助特派员、社情民意信息员,让基层社会治理更法治化、科学化。
聚焦真问题 敢啃“硬骨头”
梧州试点过程中,法学会法律咨询专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其围绕党委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参与重大公共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不止一次让可能出现的公共风险化险为夷。
2020年9月28日,广西梧州市地王广场商住综合楼项目顺利交付使用,200多户家庭800多名市民的安居梦得以实现。此前,该项目因资金链断裂而烂尾。2016年开发商向梧州市万秀区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组。2017年万秀法院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宣告开发公司破产。2018年,该项目历经三次流拍,但之前开发商已销售住宅200多套,回迁安置房30多套,涉及到200多户家庭800多名市民的置业安居。开发商因未按约交房,许多业主不断到市有关部门上(信)访,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关民生,该项目被国务院大督查第二十督查组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梧州辖区内督查整改(销号)的重大项目。
解决这个事关民生的重大难题势在必行。一个由梧州市法学会会员法律咨询首席专家库专家、广西梧州通途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左为首的法律团队应运而生。专家调研后,就企业破产重组、新公司施工许可、如何维护恢复施工的合法性,公安机关如何依法打击犯罪分子等问题进行研究,向政府建言献策,并根据梧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烂尾楼”工程尽快复工的决策部署,从法律角度指导和配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成立旧业主联系群,及时通报项目工程进度等旧业主最关心的信息;二是不定期召开旧业主见面会,做到“一户一策,不漏一人”;三是指导旧业主完善各项购房手续,理顺交房入住条件,主动破解难题。
在多方努力下,这个在梧州市有重大负面影响、有极大维稳风险的房地产项目重新恢复施工,并顺利推进。整个项目于2020年9月28日顺利交付使用,成功圆了800多名市民的安居梦,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成了梧州市22个涉访房地产项目中首个办结销号的项目。
探索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经验
事实证明,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是地方法学会参与创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依法化解基层矛盾、科学创新社会管理的平台,它引导法学会会员参与社会管理,构建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管理新格局。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处理重大案件事件,在梧州市产生了良好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在试点地区取得一定效果的基础上,中国法学会调研组将工作重点聚焦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的生命力以及其是否可复制可推广等长远规划上。
目前,中国法学会调研组正在积极梳理和总结试点经验,挖掘并提炼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发展的规律,研讨可复制可推广的可能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下一步条件成熟后,这一制度将在广西和全国各地推广,通过彰显法学会会员的专业优势和智库作用,助推各级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