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赞代表: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化

  本报讯(记者汤瑜)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里赞建议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提出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突破当前农村教育困境,亟须高度关注。

  里赞表示,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但目前没有从法律上明确其地位角色,导致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受限。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及扶持力度持续增加,但是投入的资源多停留在物质和资金等层面,如学费补助、生活费补贴、校舍修建以及一些教学设备的购入,忽视了优秀教师的本地化培养,同时城市优秀教师又“下不去、留不住”。

  他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地区的教师数量少且年龄较大,已不足以承担教学任务,而年轻教师在乡村工作薪酬激励不足、发展空间有限,断层脱档、流动性大等情况较为明显。

  里赞提到,部分农村地区村庄小学规模小、人数少,有的年级仅有一个班。教师队伍的结构也极其失衡,各科老师配备不完善,英语、自然、体育、美术、音乐等专业教师严重短缺,主科老师不得不身兼数职,教育质量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为此,里赞建议,打造供需匹配的农村教育制度体系。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教育资金用途、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价等内容的实施细则;完善上下级政府、相关部门间协同机制,避免因政策与制度衔接不当而引发一系列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规范冲突等问题。

  同时,他建议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加大教师编制补充力度,重点补充短缺学科专业教师;建立下乡“挂职制度”,选派城内优质学校的优秀业务干部到农村和薄弱学校“挂职”任教,探索建立基层“挂职”与职级职务晋升挂钩机制;建立教育部门、进修机构、所属学校的三级教师培训管理体系,提升农村教师业务能力。

  此外,他还认为应依托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及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工程,完善学校配套基础设施。从各乡镇教育发展实际需求出发,对区域内农村中小学的布点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对中小学校和村小教育资源适当重组,确保投入一所、建好一所。

  同时,增强名校远程教育对边远薄弱地区的辐射力,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云上共享,为不同地区的未成年人受教育途径“多开窗”,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化。

  里赞表示,还需规范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转学学籍管理,严格审查学生异动资格,确保“籍随人走”“人籍一致”,确保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学籍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