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职业发展的“困”与“破”

  近年来,社工行业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较快,每年高校都有大量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但是该专业就业的比例并不高,这跟薪资待遇等问题有较大的关系,更深层次原因是部分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过程中缺少专业认同和专业技能。


  3月16日是国际社会工作日。为此,民政部办公厅决定3月中旬组织开展2021年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

  此前,今年2月,北京、上海相继公布了高级社会工作师的评选结果。这是2018年3月《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办法》印发以来,第一批参加高级社会工作师考试并且通过评审的社会工作者,因而备受相关行业从业者关注。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此后,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社会工作师(简称“社工”)职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教育均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日趋完善,对于专业社工人才的需求量激增,但与此相矛盾的是,社工行业仍存在社会认知度低、人才流失等诸多问题,亟须相关部门、高校以及社会各方共同推动解决。



  助人自助”者

  “社工是干啥的?是义工吗?是志愿者吗?”在10多年的社工从业经历中,这是谢敏丽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她是北京水滴汇聚公益基金会社工督导,长期从事医疗卫生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也是北京市首批13名高级社工师之一。

  2010年大学毕业后,谢敏丽进入了北京市一家医院担任医务社工,她也是该医院第一位专职医务社工。

  “通常来说,我们的工作是‘助人自助’,具体到医务社工,则是干预病人因疾病产生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谢敏丽介绍。

  彼时,甚至医院的医护人员也不了解她的工作内容。最开始,她只能一个一个接触病患,取得他们的信任,了解病患的需求,并且尽力帮他们解决问题,疏导情绪。慢慢地,一旦有需要帮助的病患,医生也会主动联系她。

  “医务社工经常面对的是疾病、苦难,乃至死亡,但是在工作中,我们也会感受到温暖的力量并传递出去。”谢敏丽说。

  阿生(化名)和李奶奶的故事至今让她印象深刻。阿生是李奶奶捡回来的孩子,收养后才知道其患有癫痫病。

  命运对这对母子似乎过于残酷。阿生50多岁时被查出胰腺癌晚期,药石无医。这对已经80多岁的李奶奶来说,是不可承受的打击。得知这一情况后,作为医务社工的谢敏丽介入,对李奶奶进行心理疏导,并且协调照护资源。

  一次聊天中李奶奶提起,她只在阿生1岁时给他过过生日,想在医院补办一次,于是在谢敏丽的“张罗”下,阿生的生日会就办了起来:一名病友捐赠了生日蛋糕,照顾李奶奶母子的护工自掏腰包买了一束鲜花,所有人都在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力量。

  那时阿生的身体已经很虚弱,看着营养液一点点进入阿生的身体,李奶奶轻声问他:“你还认识我吗?”阿生用虚弱的语气回答:“你是我妈呀,我怎么会不记得你?”

  3天后,阿生离开了人世,而谢敏丽则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带着李奶奶参加各种互动游戏,认识同龄病友,尽力解决李奶奶的各种问题,直到两年后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

  “每一次遇到的案例,都让我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是可以相互传递的,对于医务社工来说,这也是支持我们走下去的一股力量。”谢敏丽表示。

  除了医务社工外,社工还有诸多细分领域。北京市丰台区瑞丰社会服务中心就是一家专门从事社区服务的社工机构,机构中大多数社工都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工作系的毕业生。

  “为智力有缺陷的儿童上行为认知课、帮助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进行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开展露宿者救助等,都是我们近年来的项目。”瑞丰社会服务中心副总干事王科介绍说。

  另外,虽然有些行业从业者不是专职社工,但是其工作内容很大程度上也属于社会工作范畴,或者需要社工专业背景支持,这点在社区工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此次通过评审的高级社工师张洁蓓,是北京市海淀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海淀区甘家口街道进口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2009年,她放弃了高薪的外企工作,通过严格的笔试、面试、体检等环节,成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为了做好社区工作,她考取了法律本科的第二学历,但是又发现社区工作的复杂性需要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于是在2017年,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研究生。

  “以社区工作中的老年人问题为例,事实上摸清老年人的需求并不难,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为老年人服务,真正实现服务落地,这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背景作为支撑。”张洁蓓表示。

  她介绍说,近年来,社区工作者中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人员越来越多,对社区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为了更好开展工作,她所在的社区还会经常开展培训,力求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职业发展存困境

  事实上,近年来,社工行业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较快的阶段,这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推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我国六大主体人才行列,并出台10个国家层面社会工作发展相关政策。

  2011年11月,中组部等18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4月,19个部委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一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0万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3万人。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已经有400多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每年毕业生在2万人以上;北京市在2009年出现了第一家专门的社工机构,到目前保守估计已有近500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吕新萍介绍说。

  不过,虽然发展速度快,但是作为一个新兴职业,其发展仍存在诸多瓶颈,薪资水平低、人才流失严重、没有明确的晋升体系等成为行业难题。

  瑞丰社会服务中心总干事郑梓赓介绍说,社工机构一般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需要自负盈亏,大多通过社会服务项目,政府、街道和社区购买服务,其他收费项目或者企业捐赠等形式获得收益,但客观上营收情况具有不稳定性,这对行业薪资水平确实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对于人才流失问题,吕新萍表示,虽然每年高校都有大量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但是在该专业就业的比例并不高,这跟薪资待遇等问题有较大的关系,更深层次原因是部分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过程中缺少专业认同和专业技能。

  “高校社工专业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发展迅猛,虽然毕业生人数不少,但部分高校是在师资和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开设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自然也有待提升。”吕新萍表示。

  在多年从业经历里,谢敏丽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虽然有些高校在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改革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整体来看,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和社会培养体系还不够成熟,很多刚毕业的学生还不太能胜任这一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谢敏丽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高级社工师的评选对于社工行业从业者来说,无疑会起到一个激励效果,或许能推动更多社工专业毕业生从事这项工作。

  吕新萍表示,2019年末,首次全国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正式开考,全国约有6000多名资深社工参加了笔试。今年2月初,北京、上海先后公布了评审结果,北京有13人获得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上海市有10人,其他省市的评审结果也将陆续公布。

  “这表明我国助理社会工作师、(中级)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相衔接的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已形成,无疑给行业从业者提供了明确的晋升阶梯,希望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也可以尽快完善,推动社工职业发展。”吕新萍表示。

  在知悉谢敏丽获评高级社会工作师后,原本还很犹豫毕业后要不要做社工的学妹特地加了她的微信,表示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给了她信心,也坚定了她今后的职业选择。


  需求潜力有待发掘

  值得关注的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社工群体在助力抗疫中,也有不俗的表现,凸显了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

  去年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提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

  吕新萍介绍说,湖北武汉、黄冈等离城通道关闭期间,在中国社工教育协会的组织下,她与其他高校的社工教师、医务社工、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线上小组,对口支援湖北省武汉市、黄冈市的隔离点和社工机构,提供情绪疏导、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帮助,同时与当地社工一起帮助康复患者回归社区;此外,在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家庭矛盾激增,作为北京一家学校社工机构的督导,吕新萍也参与了化解亲子矛盾等相关工作。

  瑞丰社会服务中心则关注到了疫情防控期间社区防疫人员子女无人照管的问题,组织志愿者团队线上辅导社区防疫人员子女的课业。

  值得关注的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一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近日民政部发布的数据则表明,2020年底,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已经达到150万,持证社工数量则超过66万。

  “近年来社工行业处在一个巨大的‘岗位开发’过程中,社工需求潜力有待进一步被挖掘和释放。”吕新萍表示。

  例如,2018年11月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医务社工制度被单独列为一级指标,明确要求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工岗位。

  2020年10月,北京市印发的《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则指出,到2025年,要实现北京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

  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服务方面的价值也很受重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2022年底前要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此后,民政部组织编制了《养老院院长培训大纲(试行)》和《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大纲(试行)》。

  张洁蓓表示,社区工作的服务对象包括青少年、老年人、残障人士、社区矫正人员等各个群体,要承担心理疏导、矛盾调处、资源协调等复杂的工作,因此需要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指导,需要有社会工作相关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参与。“因此,在社区建立一支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未来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基于以上原因,吕新萍对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也比较看好,但认为具体在教育、医疗、养老、社区等哪一个领域对社工的需求会迅猛增长,则需要看某一行业或相关部门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

  谢敏丽表示,未来社工机构也可能会通过多元化和一体化的服务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以养老为例,现在已经有一些机构将社工机构、养老驿站、养老院和老年人医疗等结合起来,取得了比较好的运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