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女童保护”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举办
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加强儿童防性侵教育
本报讯(记者汤瑜) 日前,由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简称“女童保护”)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1年“女童保护”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在京举行,两会代表委员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途径进行探讨,呼吁加强防性侵教育,推进制度保护。
建议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赔偿范围
座谈会上,《“女童保护”2020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332起,受害人数845人,年龄最小的仅1岁;熟人作案占74.04%,家庭成员性侵案曝光量大幅上升;从受害儿童人数来看,女童占90.61%,男童占9.76%。
针对熟人作案,尤其是教职工性侵未成年人案例屡有发生的现象,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认为,一些中小学生对保护自身不受侵害的意识不足,学校应制定更细致的措施,包括进行安全教育宣讲、开设举报电话或设置心理辅导部门,帮助孩子把损害降到最小。
为解决儿童因遭受性侵害而产生的生理、心理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方燕建议,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赔偿范围,根据犯罪事实、损害结果、犯罪人的经济条件和后续被害人的心理康复费用等,制定最低的精神损害赔偿额。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三级高级法官赵俊甫提出,在性侵害犯罪中,未成年被害人最大的伤害是心理健康的伤害。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之后,如果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去医院作心理康复治疗的费用,法院审查之后应该予以支持。
北京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莹表示,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不可忽视,这方面可以单独提起民事诉讼。
李莹认为,受性侵害未成年人心理康复需要很长时间,但目前一些社会机构的专业力量、专业知识都很匮乏,需要进一步提升,帮助这些孩子重建生活信心。
儿童防性侵教育应纳入九年义务教育
今年6月1日将施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女童保护”调查显示,超九成的人认为有必要对未成年儿童进行性教育、防性侵教育,其中,69.33%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28.12%的人认为有必要。而对于是否需要将对未成年儿童的性教育、防性侵教育纳入常态化教学,53.40%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42.10%的人表示有必要。
全国人大代表、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理事长张宝艳建议,将儿童防拐及防性侵害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并组织法律、教育等领域专家共同制定教材,作为中小学生在校的必修课程。
去年4月,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蜀山区刘丽健康咨询中心技术总监刘丽关于《全面建设处理儿童性侵案件“一站式”询问的建议》,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将加快建设功能齐备、信息互通的一站式询问场所的答复。
“自最高检‘一号检察建议’发出后,全国各地探索构建性侵案件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救助机制,强化对未成年被害人的综合保护。”刘丽说。
今年两会她再次建议,把儿童防性侵害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范畴,让孩子们学会更好地自我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长期关注乡村,过去一年他在实地调研时发现,农村地区遭遇性侵的儿童在权利保护方面普遍存在一些困境。比如,在取证环节,受害者不太愿意配合,家长、学校碍于面子、声誉,不希望性侵事件被曝光。
因此,他也赞同把儿童防性侵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让未成年受害者敢于指证犯罪分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卫认为,应该加大对性侵儿童案件的惩处力度。他建议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加大对猥亵和性侵儿童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量刑要从严;同时,在儿童防性侵教育纳入教材基础上,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