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荣属于身后的组织和警察战友”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杜凡的扶贫故事
“这份荣誉代表的是武汉公安为脱贫攻坚所作的努力,代表的是历任扶贫队员的辛苦付出。作为警察,也代表着自己身后的组织和2万警察战友的支持与贡献,光荣属于他们。”2月2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的武汉市公安局水上分局二级高级警官杜凡激动地说。
作为湖北公安系统下派到基层开展扶贫工作的警察代表,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杜凡在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道青云村驻村扶贫3年多时间里,和战友们一起,将一个集体收入几乎为零的贫困落后村,转变为致富先进村、环境优美村、百姓幸福村。他也成了青云村村民心中最值得信赖的人。
如今,从人民大会堂领奖台回到青云村扶贫岗位上的他斗志不减,决心与驻村工作队队员们一起为青云村的振兴继续埋头苦干。
贫困村来了“杜付组合”
毗邻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三台山景区的青云村群山环抱,风光秀美,山水资源丰富,是城里人“回归自然”的好去处。然而,4年前,这里呈现的却是千亩荒地废弃、大批农房闲置的萧条景象。
2017年,已经55岁的杜凡响应湖北省公安厅的号召,主动申请参加扶贫工作,并于同年7月来到这里。
“驻村工作队进驻前,青云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没有收入来源,全靠政府拨款。”杜凡回忆说。
彼时,爱写日记的杜凡深有感触地在日记里写道:“贫困是什么样子……不是停留在书本上和想象里,亲自看一看、听一听,滋味大不同,我开始尝到了。”
这种滋味,在早他1个月来到青云村的武汉市公安局下派驻村扶贫干部付旭东的心里体会更加深刻。付旭东是全国公安系统有名的模拟画像专家。2017年6月,他刚到青云村就发现,村民致贫的原因各有不同,生活的境遇令人揪心,但面对贫困的精神和态度却不一样:有的贫困户是被动等待国家救济;有的却是积极向上,奋力自救……“对破案我很自信,但如何破解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说。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杜凡来了。面对一穷二白的青云村,二人开始思考,如何调动村民积极性、盘活资源,让青云村在短时间内活起来、富起来、火起来?
“扶贫先扶心,治贫先治愚,心富财自来。”付旭东说,“我们俩同在公安系统多年,性子都直,脾气也都合得来,决定一起先把给村民‘扶心’的事做好。”
杜凡注意到,村里的留守老人因为没人照顾,境遇让人心痛。“那我们的工作就从关爱留守老人开始。”他说。
78岁的村民唐奶奶是位“空巢老人”,经常把“恐怕哪天我死在家里,都没人知道。”这句话挂在嘴边。为了让唐奶奶有安全感,初来乍到的杜凡和付旭东把手机号码写下来,分别贴在唐奶奶的床头和墙上。他们还与唐奶奶的对口帮扶人联系,一起商量进一步的帮扶措施,把帮扶人筹集来的生活用品送到唐奶奶家中……
渐渐地,踏踏实实给村民办实事的杜凡和付旭东在青云村赢得了口碑,村民夸他们“都是实诚人”。
“拔掉穷根关键要提高‘造血’能力”
扶贫干部的工作逐渐得到青云村多数村民的认可,但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仍未解决。
要致富,先修路。从前,青云村大湾方村、小湾方村之间的小路上荒草长得有一人高,过路村民经常被草划破皮肤。杜凡和付旭东等人商议后,决定修一条水泥路。不久,出村的路修起来了,湾子间来往的路也打通了,村民出行更方便了。
但如何实现“筑巢引凤”,助力青云村脱贫?这个问题一直盘踞在杜凡等人的脑海中。
杜凡说:“想拔掉穷根,关键要提高‘造血’能力。”在武汉市农科院的帮助下,杜凡等人为青云村制定了“微小产业”发展计划——家里缺劳动力的,就养鸡;有塘的,就养鱼;有地的,就种菜。接着,他们又为青云村制定了“致富带头人”计划,组织村干部和能人先行先试。村民熊汉华第一次养了200多只鸡,成功后扩大规模。之后,“老百姓心动了,就跟上来了”。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研究,杜凡、付旭东等驻村干部为青云村村民勾勒的脱贫致富路线图清晰起来:把村子闲置土地利用起来,配合黄陂区区域旅游规划,打造一个休闲观光村;根据专家对土壤、地形、气候的评估,大力发展果树种植,搞活果园项目,吸引更多劳动力在家门口打工。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村民就业,还从根本上解决了青云村扶贫‘造血’机制问题。”杜凡说。
杜凡认为,要实现这张脱贫致富路线图,基层党组织必须要建稳建好,要激发“红色领头雁”功能,发挥村集体党员干部先锋带头作用,让扶贫工作真正做实做细,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行动中。
2018年12月,青云村“两委”换届选举开始。杜凡和付旭东主动向王家河街道党委汇报情况。最后,为人忠厚、群众基础好的“能干人”熊兵高票当选新任村支部书记。
新一届村“两委”一上任,战斗堡垒作用就突显出来。在班子的带动下,短短几个月,青云村就变“靓”了,民风好了,不良风气、旧的观念慢慢少了……“2019年新年后,我们和村‘两委’新班子一起邀约走访村里成功人士,开始请能人回乡投资。”杜凡说。
被杜凡等村干部邀请回乡看看的周元生就是其中一位。从青云村周家湾走出去的他回到村子后惊讶地发现,青云村变美了,村容村貌井然有序,村风民风更是焕然一新。他当即决定回乡投资建设100亩果园,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说干就干,面对土地流转难题,熊兵等村“两委”工作人员仅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就成功说服周家湾23户村民,全部依法签字签约。
青云村首个果园项目搞活后,村民不用出远门,在果园打工一年收入就有三四万元,尝到甜头的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热情更加高涨了。随后,青云村还引进了大棚种植火龙果项目,村干部、村里的能人和骨干带头投资。
“首批8个火龙果大棚,主要起示范作用。”杜凡说,村里与投资方商量,企业家让出一部分利润,村集体投资10%,年底获得红利分配20%,其中10%进入村集体账户,投资方让出的10%作为扶贫干股建立扶贫基金,使村里的扶贫工作慢慢形成“造血”机制,保持后劲。
“请愿信上72个红手印让我终生难忘”
短短两年时间,青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此情此景,让杜凡等驻村干部内心充满了感慨、自豪和欣慰,但因为两年扶贫任期即将结束,又让他们平添了些许不舍。
得知杜凡等人要轮换的消息后,青云村的村民急了,不愿让他们离开。2019年4月8日,青云村的12名村民代表冒着大雨,自发赶到50多公里外的武汉市扶贫开发办公室门前,掏出按着72个红手印、密密麻麻写着村民名字的请愿书递给工作人员,恳请将杜凡等扶贫干部继续留在青云村。
“他们挽留即将轮换的我和付旭东,请愿信上的72个红手印让我终生难忘……”这一幕,让杜凡非常感动,他坦言,近两年的朝夕相处,的确和村民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前几个月村民要给他送锦旗,被他拦住了,“很后悔这次没拦住大家”。
同年4月25日,武汉市公安局对青云村村民联名请求作出回应:感谢青云村村民对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肯定与信任。经过研究决定,将遵从村民意愿,让杜凡和付旭东继续扎根青云村。
“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愿意继续坚守扶贫一线,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村民的期望。”杜凡和付旭东这样说。
消息像风一样在青云村传开,村民们笑逐颜开,“这下,我们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在武汉市公安局以及杜凡等扶贫干部的努力和推动下,如今,青云村已建成3个大果园、3个精养鱼塘、18个水果大棚、20亩籽莲田,收益好的人家一年能有10多万元收入。青云村探索的“微小产业联盟”,成为武汉市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成功案例,该村2019年被武汉市农科院挂牌为科技引领示范村。
几年来,杜凡带领的扶贫工作队先后获得“荆楚楷模”“武汉楷模”“武汉道德模范”“武汉市十佳帮扶典型”等多个荣誉称号。
如今,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的杜凡又回到了青云村。“脱贫攻坚任务已告一段落,乡村振兴新征程已经开启,我们将带领乡亲们,用自己的双手,继续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