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点

  2月24日晚,有网友在微博发布消息称,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星缘山风队创立人詹想骚扰多位队内女生。团队公开宣布:詹想被正式驱逐出队。25日,詹想本人回应,从2013年至今,对大约5位女性进行了性骚扰。对骚扰的女性表示歉意,希望得到受害者和大家的谅解。针对此事,北京天文馆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刚得知此事,目前正在核查。(2月25日红星新闻)

  @江德斌:目前,詹想已发文承认,并表示抱有严重的侥幸心理,以为受害者可能会认为是无意的触碰,或者因为软弱而不敢发声,所以有时候骚扰动作比较明显。可见,女性对“大灰狼”就要“零容忍”,不能顾忌其身份地位,在发生性骚扰时,不能过于软弱、害怕,要勇敢地即时制止,并公开揭露其真面目,避免再侵害更多女性。当然,打击性骚扰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女性挺身而出,也要形成社会合力。要明确法律标准,形成震慑力,让侵害者付出法律代价,并由社会组织共同配合,援助和支持受害女性,尽可能降低伤害。


  近日,谐星李诞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为一品牌女性内衣带货,其话语中的“让女性轻松躺赢职场”被指歧视女性,引发争议,甚至有网友认为李诞涉嫌违反广告法,号召对其进行举报。随后,李诞带货女性内衣品牌道歉,表示推广措辞不当并下架相关内容,李诞本人也在微博发文道歉。(2月25日澎湃新闻)

  @李志姣:近年来,类似不尊重女性的广告“创意”频频出现,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度极高的品牌。创意可以脑洞大开,但应有其法律和道德底线。当广告中充斥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与认知,把女性甚至社会的痛点作为调侃之资,当本该灵光四溢、天马行空的创意逾越边界,随意挑战各种底线,当产品的营销偏离品牌地位和消费者需求,只为了博取流量和关注度而变得日益低俗时,那些品牌的“翻车”也不足为奇。有公众影响的品牌广告,更应从根本上端正态度,真正理解女性的价值,尊重女性、认可女性,规范其创意的边界,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念,积极引导社会风气。


  寒假期间,各大在线教育机构纷纷开启“抢人”模式,不少机构以低价为噱头引家长“入网”。在声势浩大的宣传中,上课的都是“名师”,效果都是“提分明显”,帮助孩子“实现假期弯道超车”。但实际上,不少机构的老师资质存疑,课程质量良莠不齐,一些老师无心授课,而是一门心思做销售。(2月22日《人民日报》)

  @徐韵宁:当下,在线教育的广告无处不在,机构为了获得家长关注,制作的广告内容多是针对孩子教育竞争的痛点,煽动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教育不是“生意”,在线教育不应成为企业敛财的工具。对于在线教育行业无序竞争、野蛮生长的现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在线教育机构资质和内容上的监管,规范现有在线教育市场,全力保护学生和家长的合理权益;在线教育行业内部也应加强自律,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这才是行业发展的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