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离不开的“片警”

——记山东省威海市城里派出所社区民警赵云博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社区警务工作不断正规化、精细化,辖区内的治安越来越好,矛盾越来越少,辖区居民幸福感越来越强。”


  走访社区,巡查的步履匆匆;紧盯“微警务”平台,回复信息认真又及时……作为一名社区民警,赵云博每天都奔走在路上。

  从2014年成为一名社区民警以来,曾在部队服役的赵云博充分发挥军人本色,初心不改、勇于奉献,为建设法治威海、平安威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嘴皮子磨出大能耐

  拎上提包,启动微型电动警车,他要去西门外社区开始第二份工作——站上讲堂,为社区居民上一堂宣传防范网络诈骗的课。

  2016年以来,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等非接触式诈骗高发态势,为提高居民的防诈骗意识,赵云博主动联合威海环翠楼街道办事处西门外、西北村两个社区和部分商家,一起创办了社区“平安大讲堂”。

  精心准备案例,时时更新课件,赵云博为“平安大讲堂”投入了不少精力。

  “一次宣传,哪怕只有一个百姓记到心里,就可能阻止一个骗局,避免一起案发,也就保护了一个家庭。”在赵云博看来,动动嘴皮子就能让大家提高警惕,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随着社区“平安大讲堂”名气越来越大,不少单位邀请他前去讲课,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他总是欣然前往。4年来,社区“平安大讲堂”先后邀请3000余名居民参与,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0余万元。

  除了开办“平安大讲堂”,赵云博在日常走访中也免不了“费口舌”。推开商户的店门,问问店主“近期有没有新招店员”,叮嘱“记得看灭火器的有效期”;修鞋摊上,拉过马扎坐下,聊聊近几天小区里发生过的大事小事。

  看似家常的闲聊天,其实是赵文博通过这种方式联络感情,在聊天中掌握辖区内的信息,“社区工作人员、楼长、保洁员、保安、沿街商户都是‘自己人’,小区、街头有个风吹草动,我第一时间就能知道。”

  社区布满了“眼线”,一切动静尽收眼底。赵云博凭着嘴皮子磨出来的功夫,稳稳掌握辖区一线动态。


  用脚步丈量平安

  从2020年开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原有的社区生活秩序。每天清晨6点,赵云博穿戴好警服和口罩,携带着消毒酒精瓶就出了门。他穿梭在社区的各个卡口处,随访居家隔离人员和流动人口。

  说是随访,但这个走访并不随便。针对每户人员的不同情况,赵云博都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访,社区里每家的情况,他都一清二楚。

  赵云博充分利用社区网格化的治理服务模式,和社区的网格长、楼长一起走街串巷、进家入户,摸清了社区家家户户的第一手资料。

  数不清走了多少路,但数得清的是手机通讯录里日益增多的联系电话。赵云博手机里存有1万多个电话号码,绝大多数以“某街某号楼某单元某房间+姓名”形式标注,仔细看,甚至还有“租客”“独居”“养狗”等标注信息。

  就这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赵云博跟着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一户一户地做思想工作、告知防疫注意事项,只有具体通知到每家每户,他才能心安。

  “我要保证能联系到每一个人,在特殊时期,对他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赵云博靠着这份踏实劲儿,把自己完全融入了社区,也圆满完成了由一名社区民警到“警服书记”的角色转换。自赵云博兼任环翠楼街道西门外、西北村两个社区的党总支副书记以来,在社区的大街小巷中,他用“警服书记”的新身份,继续着忙碌的脚步。


  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

  做社区民警7年来,赵云博不光专注“外功”,还善于在工作中思考。

  体会到网络社交工具缩短时空距离、快速拉近关系的优势,赵云博不禁萌生了新念头:能不能创新警务工作形式,将微信作为社区警务工作的新载体?

  有了灵感,赵云博说干就干。2016年11月,赵云博在微信上创建了“社区‘微警务’,您身边的警察”聊天群,通过走访和办案,把“微警务”推广到医院、商户、公园等,打造社区的“微警务”平台。

  从十几个人,到现在的4200余人,进群的人越来越多,“微警务”平台覆盖了社区所有的网格信息员、安保、公园管理等各岗位人员。

  “微警务”平台的建立,为服务居民提供了方便,把警务工作同辖区居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打通了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也完善了“1+2+N”的社区新型警务模式。

  在这种新型警务模式下,赵云博也得到辖区居民越来越多的信赖。身边发生的大小事,社区居民都喜欢找他问问,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治安热点、难点问题也及时进入到赵云博的视线中,他工作的方向和目的也更明确了。

  靠着嘴上、脚底的“外功”和举一反三的“内功”,辖区内的警务工作顺利展开,而赵云博也在同事和辖区居民中收获了一片好评。他在让警务工作越来越精致的同时,用实干和担当,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