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社会治理的“沙洋经验”
近年来,湖北沙洋县着力破解治安乱点、群众怨点、基层痛点和工作难点问题,培育地方特色和亮点,形成了积分制管理、“123综治例会”制度、“五位一体”家长志愿护学岗模式等管理经验,以及精神障碍患者“四位一体”服务管理、“监地四同五联”等对特殊群体的管理机制,创新推进了该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下雨天灌溉水渠堵了,有村民主动去疏通;村里的公共区域脏了,村民争相去打扫;邻里之间矛盾纠纷不见了,相处和气多了……这一幕幕,在湖北省沙洋县各城镇乡村随处可见。
自2018年以来,沙洋县将积分制管理同社区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结合,增强了辖区单位、家庭、党员、村居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居民群众由以前被动参与社区党务、居务工作到现在主动参加,涌现出一批关心社区发展、为社区建设出力、积极参与社区各类活动的热心居民。
实际上,积分制管理模式只是该县加强市域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之一。近年来,沙洋县着力破解治安乱点、群众怨点、基层痛点和工作难点问题,培育地方特色和亮点,形成了积分制管理、“123综治例会”制度、“五位一体”家长志愿护学岗模式等管理经验,以及精神障碍患者“四位一体”服务管理、“监地四同五联”等对特殊群体的管理机制,创新推进了该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小积分”实现“大效果”
2020年11月17日,湖北省沙洋县离退休干部来到该县沙洋镇平湖社区,举办了一场别具一格的义演活动,同时分享了该社区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经验。
参与这次积分分享活动的有500多人,他们有来自该县各部门的下沉党员干部,也有志愿者、社区居民。志愿者以“积分先进之星”为原型,将他们的典型案例搬上舞台。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在积分分享活动中,14名积分靠前的居民领到了奖品。
这样的变化,不仅仅出现在沙洋镇平湖社区。高阳镇贺集村自推行积分制管理两年多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村干部与村民接触少,村民不信任干部,干群关系非常紧张。村里社会风气也较差,村民之间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纠纷、扯皮,甚至上访。彼时,贺集村在周边村民口中被戏称为“祸集村”。2018年,村委会以推行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工作为契机,将村务管理、环境卫生整治、好人好事、秸秆禁烧、保险征收、秋播生产等都纳入积分制管理体系,同时还设置了“孝老爱亲”“邻里和睦”“勤劳致富”“公益劳动”“人居环境”5类“积分之星”项目,规范引导村民日常行为向好向善。这些具体举措让村民主动参与到村庄治理行动中来,两年多时间,该村实现了乡风文明、和谐宜居的乡村新风貌。现在,贺集村已经由“祸集村”彻底转变为“积分文明村”“先进示范村”。
同样,该县的纪山镇郭店村将积分制管理同乡村振兴等工作相结合,截至目前,该村共召开了8次积分分享大会,共有452名村民受到了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积分的作用,参与“攒积分”的热情不断高涨。
记者了解到,沙洋县在2018年就实现了266个村(社区)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该县从2019年开始实施积分制管理提档升级工程,2020年已完成70%覆盖面。目前,该县村(社区)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5大积分主体参与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党员、村(社区)干部、社团组织参与率基本达到100%。
此外,该县各村(社区)立足实际,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以积分制管理推动重点工作的落地落实。沈集镇彭堰村根据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务工的村情,以积分制管理推动养老助残;沙洋镇洪岭社区以积分制管理推动“最美沙洋人”评选;官垱镇苏家套村以积分制管理推动矛盾纠纷调处,换来多年信访及治安刑事案件低发;纪山镇岳山村以积分制管理推动村庄环境卫生整治。
做“三合”文章 建“三实”中心
不久前,记者走进沙洋县沙洋镇洪岭社区,在宽敞明亮的综治中心大厅里,居民可进行积分申报,咨询法律业务,向社区居委会反映问题。
据了解,与综治中心一路之隔的洪岭居民新村是个老小区,小区人口多,流动性大。以前这里无门牌号码,乱象丛生,110出警都不知具体地方。“现在综治中心集中整顿,小区安装了50个监控摄像头,统一设停车位,加强治安巡逻,小区治安环境大为改善。”洪岭社区居委会委员王晨辰介绍。
洪岭社区的变化,在沙洋县处处可见。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沙洋县为搭建群众身边的综治大平台,在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上,按照“资源整合最优化、管理运行集中化、流程台账规范化、平台联动信息化、考核奖惩常态化”的基本思路,坚持做“三合”文章,建“三实”中心。即通过整合资源、整合职能、整合流程,建实体化中心;通过“党建”与“队建”结合、“为民”与“靠民”结合、“自治”与“共治”结合,建实用化中心;通过机制融合、信息融合、治理融合,建实战化中心。该县先后投入360余万元,建成覆盖全县、规模合理、功能明确、运行规范的1个县、14个镇(区)、266个村(社区)综治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沙洋县镇两级综治中心实现一体管理,村级综治中心实现矛盾纠纷调处室、视频监控研判室、义工调解室,群众接待大厅等“四站(室)”一体运行,各级综治中心以村湾平安中心户、社区平安楼栋长、义工调解室等为载体,打通社会治理最后100米。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公共服务、行政审批、社会保障3大类115项便民服务。
综治大平台的建立,不仅解决了老百姓身边的问题,而且也破解了社会治理部门信息难掌握的瓶颈。沙洋县委定期在每月底召开1次综治例会,分析、研判、超前谋划全县平安工作;镇(区)综治中心定期在每月的15日、25日召开2次例会,传达精神、研判形势、掌握动态、部署工作、培训骨干;村(社区)综治中心定期在每月的10日、20日、30日召开3次例会,基层综治信息员、村湾平安中心户、社区平安楼栋长、义工调解员等汇报工作、交流情况、统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及时上报各类信息。这种“定期研判、常年排查、随时化解”的“123综治例会”制度,为各级部门了解掌握基层综治信息,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位一体”护学岗
解决平安校园“痛点”
今年以来,每到上下学时间,沙洋县城区的小学、幼儿园校门口,都会出现一支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护学岗队伍,他们协助交警指挥交通、助力学校保安护安全、配合学校教师维护秩序。这是该县在创平安村(社区)、平安家庭、平安机关、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企业、平安小区、平安市场、平安车站、平安码头的“平安十创”工作中探索出的平安创建亮点之一——“家长志愿护学岗”。
沙洋县城区几所中小学几乎都在老城区,每天上下学时,校门口附近车多、人多、隐患多,是该县平安校园创建的一大“痛点”。2020年4月,在努力推进“平安十创”工作的基础上,沙洋县委政法委、县教育局、县公安局携手,提出打造由家长志愿者配合校园保安、学校值日领导和教师、公安警力、社区治安巡防组成的“五位一体”护学岗模式。目前,该模式在沙洋县城区小学、幼儿园、乡镇中心小学和部分村小推行,192名家长志愿者岗前培训合格后已上岗护学。
据介绍,“五位一体”护学岗成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天或按周分成若干独立小组,每个小组统一领导、统一签到、统一岗位、统一职责,统一评价、统一表彰。学校定期组织各小组召开专题会,县委政法委也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召开专题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通报相关情况,并将“家长志愿护学岗”开展情况纳入年度综治考核内容,有效激励了护学岗持续有效健康发展。
提升治理水平
破解特殊群体管控难题
近年来,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社会治理的一大难点。对此,沙洋县建立了党政牵头、公安排查、部门联动、村居跟踪的精神障碍患者“四位一体”服务管理机制。即通过实行党政给力主导,解决“谁来管,谁出钱”的问题;公安为主排查,解决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部门联动收治,解决“收治难、难收治”的问题;村居跟踪管控,解决“管控断链、机制不全”的问题。县财政每年都将精神障碍患者“以奖代补”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从2019年开始,沙洋县每年由政府出资,为近400名3级以上精神障碍患者购买监护人责任险,2019年出资13万元,2020年出资14万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沙洋县采取送医送诊送药送心理疏导“四送”方式,有效破解了精神障碍患者因不能集中收治而引发的矛盾隐患问题。该机制运行以来,沙洋县未发生一起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
此外,沙洋县还是监所比较集中的地方,辖区共有1个监狱管理局机关和7所监狱。“监地”唇齿相依,也存在“监地协作”共治难题。
对此,沙洋县主动携手沙洋监狱管理局,建立了同步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同步开展平安宣传、同步整治黄赌毒、同步开展治安巡逻“四同”工作机制和信息联通、治安联防、矛盾联调、帮教联动、建设联合“五联”工作机制,打造了一处处“平安边界”。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沙洋县指导和帮助监狱管理局和各监狱划分了网格,建立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机制。按照“监狱管理局-监狱-街道”三级模式,以每个监狱为单位,划分8个地理网格,在每个地理网格中按照30-50户左右的标准划分175个基础网格,把联防联控措施落实到每个网格单元,形成了“监地一体化”的疫情防控工作格局。
与此同时,监狱和地方坚持信息交换共享,重点将各自辖区内精神障碍患者、吸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重点人群,以及“三留人员”、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信息进行定期交换,对双方可以开放的视频监控互联互通或提供查看权限,实现了实时共享,为特殊区域的治理、特殊群体的平安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