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科普意义生态旅游产品或是海鸟保护新路径
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普法宣传
12月7日,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员、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理事长范忠勇和同事顶着凛冽的海风,再次登上位于浙江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铁墩岛,与保护区工作人员一同展开对燕鸥繁殖区的环境整改。
今年以来,浙江自然博物院的海鸟科研团队与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阿拉善SEE江南项目中心共同发起“拯救神话之鸟”公益项目,旨在保护中华燕鸥,消除其灭绝风险。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有所提升,但在海鸟保护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在范忠勇看来,有关部门应加强重视海鸟保护工作,提升保护力量,做好普法宣传和海岛环境保护。在守护好海鸟资源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旅游项目创新,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捡拾鸟蛋威胁海鸟种群延续
前不久,浙江省温岭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三女子捡拾野生海鸟蛋的案件,判处三人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6个月,共同赔偿野生动物资源损失83250元,并要求三人公开赔礼道歉。
实际上,捡拾野生海鸟蛋曾是一代沿海居民的童年回忆,这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游戏,甚至受野生鸟蛋可滋补等不正确的传统观念影响,不少地区消费者对野生鸟蛋趋之若鹜。
在范忠勇的记忆中,十多年前,海鸟蛋在浙江的一些大排档偷偷地叫卖,一个甚至可以卖到三四十块钱。
此外,海鸟繁殖期正值不少地区的休渔期。于是,捡鸟蛋成了一些贪图不义之财的渔民挣“外快”的便捷方法,“当地渔民非常清楚哪些地方是有海鸟繁殖的。”范忠勇说。
然而,频繁地捡拾鸟蛋可能危及海鸟的繁衍生息。
范忠勇介绍,常见的海鸟,如燕鸥,每次下蛋量很少,有些燕鸥一次只下1枚蛋,有的可以产2至3枚蛋,大规模捡鸟蛋的行为显然会导致燕鸥繁殖失败。
在中国东部沿海,燕鸥的下蛋时间集中在5月前后,一些燕鸥发现蛋被捡走之后,还会再次下蛋。但这样一来,繁殖进程被推迟,到7月左右遇上台风多发期,燕鸥的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这样的情形如果连续多年发生,对燕鸥种群的延续将造成巨大破坏。
范忠勇表示,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海鸟实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海洋生态系统是否健康,从海鸟的生存状态可见一斑。
因此,多地保护区相关条例都明确禁止捡鸟蛋行为,违者将面临罚款。此外,今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其中拟新增物种大幅增加,一些海鸟保护等级也将升级,如作为世界上最为濒危鸟类之一的中华凤头燕鸥,将由二级保护动物升级为一级保护动物。新名录如获通过,非法捡拾中华凤头燕鸥鸟蛋的行为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处罚。
浙江力汇律师事务所主任金琴云表示,我国刑法第341条规定了“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根据情节轻重,分别采取不同程度的量刑。而捕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能属于“情节特别严重”,最高可以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增强海鸟保护意识
“保护等级的升级也意味着相关海鸟保护的宣传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金琴云说。
在过去的研究中,范忠勇发现,多地海鸟保护普法宣传仅仅停留在城市或县城,却忽略了针对捡鸟蛋的主要人群——渔民的普法教育。
事实上,除了捡鸟蛋,渔民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海洋生态紧密相关,包括海洋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渔业经营活动也可能影响海鸟的繁殖,比如观光船环岛或登岛游、钓鱼等旅游项目,部分渔民违反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条例,在禁止区域采集海贝等海产品,都可能打扰海鸟在栖息地的繁殖。
“在保护海鸟方面,渔民能做的很简单,就是不捡鸟蛋,并与海鸟保持适当的距离。”范忠勇说,地方有关部门应当在海鸟栖息地附近设置警示性标牌,提醒渔民远离海鸟。同时,相关宣传工作应当进一步深入到乡镇,以及更偏远的渔村,加强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他建议,一些沿海县城可以与乡镇村签订野生动物保护协议,将责任落实到乡镇村干部身上,提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吸纳社会力量共同保护海鸟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海鸟保护工作较薄弱。”范忠勇说,尽管沿海各地设有各级保护区、保护地,但实际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到位的情况较为普遍,尤其是一些县、区级的野生动物保护机构,编制不齐全、人员不足,缺乏管理能力,甚至连工作必需的车、船都没有。
对此,范忠勇认为,一方面,地方应当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增加这方面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吸纳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管理和保护海洋环境。
范忠勇介绍,其他国家也曾面临我国当前存在的鸟类保护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于是将部分海鸟栖息的海岛交由鸟类保护组织协会管理,协会在海岛上展开研究观察的同时,也负责守护海鸟,且效果显著。
“民间组织的参与不仅能弥补有关部门管理力量不足问题,还可以对社会起到正面的宣教科普作用。”范忠勇说。
从短期来看,国内保护区的一些有效措施也值得推广,比如浙江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海鸟繁殖期内,组织守护队出船,围绕海鸟的繁殖岛进行24小时巡逻。在他看来,这是最有效且实际的做法。全天候巡逻基本上能够防止对海鸟繁殖的各种人为干扰;而海鸟繁殖期一般在3个月左右(海鸟孵蛋期仅20多天),只需在特定时期加强防护,成本也不高。
开发具有科普意义的生态旅游产品
除了排除人为干扰,营造利于海鸟繁殖的自然环境,对海鸟保护同样重要。范忠勇说,海鸟面临的另一个重要威胁就是天敌,比如蛇鼠等,会偷吃鸟蛋或幼鸟。范忠勇所在项目组近日登上海岛的重点任务,就是控制岛上的鼠类种群数量。
范忠勇还透露,团队正计划与一些科研机构合作,探讨在一些海鸟繁殖较为固定的海岛,设置远程高清监控,试图借助科技手段提高海鸟保护的效率。“监控设备的设置本身就能对违法干扰海鸟繁殖的渔民或游客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有了远程监控系统,地方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就能随时观察到海鸟繁殖的情况,一旦发现非法靠近海岛,或干扰海鸟繁殖的行为,能够立即通过岛上的广播系统发出警告,并视情况及时执法。
不过,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并不只有提高投入、加强监管一条路径,将充足的野生动物资源发展为特色旅游产品,还能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云南省盈江县石梯村的观鸟致富就是一例。据媒体报道,当地政府与盈江县观鸟协会合作,在林中先后搭建起45个鸟类监测点。自2017年以来,村里年均接待国内外观鸟者2万多人次,每个监测点实现年收益1至3万元。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放下猎具,开始学习鸟类知识,主动投入护鸟的队伍中。
范忠勇提出,沿海地区也可以充分发挥海鸟资源优势,在一些非禁止开展旅游的地区,避开海鸟繁殖阶段中的敏感时期,在与海鸟保持适当距离的前提下,开发以观鸟为主的、适当的生态旅游项目,推出一些具有科普意义的生态旅游产品。
“数千只海鸟栖息在岛上,振翅齐飞,是非常震撼的画面,极具观赏价值,足以在一众以吃海鲜、看海景为主的国内常见海洋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范忠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