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群众所需 急人民所急
安徽淮北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发展
“淮北市主动适应了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建设中矛盾纠纷的新形式、新特征、新需求,以建立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机制为主线,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特色和优势,大力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发展,为平安淮北、法治淮北建设作出贡献。”淮北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王永飞如是说。
百姓说事点
人民矛盾化之有道
饮茶是安徽省淮北市临涣镇居民传承已久的独特习俗,古往今来,这里的人们在出现矛盾时都喜欢去茶馆喝茶、评理。如今,临涣镇的小茶馆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被设置成为“百姓说事点”,已然成为临涣人化解邻里矛盾时的重要依托。
自2018年开始,淮北市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完善群众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2019年12月3日,安徽省首个“百姓说事点”在淮北市烈山区成立。截至2020年10月20日,淮北市已有“百姓说事点”318处。临涣镇将当地传承已久的茶文化与矛盾调解机制融合深化,让茶馆成为化解纠纷的场所。
走进沈家大院时,临涣镇茶馆调解委员会主任王士宏介绍说:“每天镇上的茶馆里大概有6000位茶客,相当于3至5户居民中就有1位在喝茶。”沈家大院是当地规模较大的一家茶馆,也是临涣镇10处百姓说事点之一,茶馆里许多茶客围桌而坐,或聊天,或下棋,或品茶,气氛祥和,闲适自在。院中设置了“百姓说事点”,专门为附近居民调解矛盾。
得益于新时代技术的发展,沈家大院“百姓说事点”采用了新式纠纷调解系统,可与淮北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远程连线,让其提供专门可靠的法律依据。“有时候对于我们的讲解,当事人可能有疑虑或者不满,然后就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联系,由对方准确地将法律表述出来,这样大家就懂了。”解决个案并不仅仅以化解矛盾为目的,“百姓说事点”争取做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因为在评理时,茶馆里许多茶客会纷纷围观,渐渐被法律知识熏陶,成为临涣镇的普法讲解员。以一起纠纷作为生动的普法案例,无疑能够缩短群众与法律知识的距离。
调委会主任王士宏手下有4个纠纷调解团队,沈家大院是他的“根据地”之一。据他所说,“老支书团队”由退休的大队书记组成,每位成员均有威望、调解有能力;“兵哥团队”有13位退伍军人,解决矛盾有效率,执行果断;“街嫂团队”成员均是女性,主要负责调解附近居民的家庭纠纷;“闻风到团队”得名于带头人吴法振,群众称赞其“听到声音就立马赶到”。
有效解纷争
茶馆说理作用大
离沈家大院不远就是怡心茶楼,这也是临涣镇上的“百姓说事点”之一。怡心茶楼始建于清朝,距今已经有600年历史,经营人张秀侠是茶楼的传承人,她与丈夫郑同川都是和谐茶室的纠纷调解人员,自着手调解工作以来,茶楼里已经收到了不少人民群众为表达感谢送来的锦旗。
人如其名,馆有其责,张秀侠的调解工作颇具“侠气”,怡心茶楼“百姓说事点”自挂牌成立以来也让临涣人倍感怡然舒心。2020年7月5日,几位老茶客在茶楼里闲话家常,谈到一起纠纷,作为当事人的兄妹几人因财产继承问题产生矛盾,反目成仇。郑同川了解后记录下了事件信息与当事人联系方式,将其反馈至临涣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介入其中,联系到当事人兄妹四人,进一步了解细节。7月8日上午,经过“闻风到”的干预,四人都同意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纠纷。
调解过程中,调解小组一方面对当事人进行思想开导,从人情伦理角度,引导当事人珍视亲情,兄弟和睦才能体现孝道,一方面从法律角度,向其解读继承法相关规定。为使双方都能让步,重拾兄弟情谊,调解员针对矛盾焦点,一次又一次地商量调解方案,拉家常、说人生、拆面子,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法,由调解员分别针对矛盾漩涡中心的疏导。最终,在调解小组耐心细致的调解下,杨家兄妹之间互谅互让,杨母遗留资金由大嫂丁玉莲继承,房屋对外拍卖,土地对外承包,所获资金由各继承人平均分配。至此,一起遗产继承纠纷得以圆满解决,受到了邻里乡亲的高度认可和称赞。
调解员的耐心虔诚不仅拆掉了杨氏兄弟的堵心墙,更是修缮了兄弟间破裂的手足情谊。“我们兄弟二人,往后一定团结和睦,一家人一起过好日子。”杨家老二在走出调解室后真切地说。这次调解避免了“民转刑”案件发生,有效消除了风险隐患,促进了家庭和谐。
临涣古镇居民爱好喝茶,说理时也要下茶馆,于是小镇上流传着一种“一杯茶调解法”,主要通过边喝茶边诉说边调解的方式将人民群众的纠纷化解开来,以茶为媒,力图做到“化戾气为祥和”。
在淮北市司法局的不断努力与推进下,小小“百姓说事点”激活了人民调解的新活力,提升了人民调解的吸附力,让许多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创造出属于淮北人民的祥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