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启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一体化平台

  本报讯(记者孔令泉) 经过一年多“试水”,11月10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式启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一体化平台,从环境执法到司法诉讼乃至执行修复的全流程业务均可实现在该平台网上办理,从而创造性地开启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协同保护“e时代”。

  据介绍,这个被称为“绿源智治”的协同系统将以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为目标,结合环境资源行政执法和司法职能特点,构建环境资源纠纷诉前调解、在线诉讼、司法令状、评估鉴定、专家意见、生态修复、司法建议等十大功能区。该系统在浙江法院网上开设专栏模块为社会公众提供6项服务,在“浙政钉”上增加功能模块助推环境资源执法、司法10个方面的协调联动,打通环境资源行政执法、司法协作与社会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大循环”。

  该平台最大的特点是将线下传统的环境资源执法与司法业务衔接流程迁移至线上。生态环境等部门可通过“浙政钉”在线提起非诉执行申请、生态赔偿协议司法确认和环境资源诉讼。对于适宜调解的案件,该系统可一键完成分流引调。在行政执法和诉讼过程中,生态环境等部门发现环境破坏行为仍在持续的,还可以在线申请法院对行为人发出禁止令、修复令等司法令状,防止环境损害扩大。案件审理和执行过程中,法院可以在线委托行政机关协助确定修复方案,共同执行、监督生态修复。

  目前,浙江省公、检、法以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环境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均作为成员单位入驻该平台。成员单位可将各自收到的环境资源案件线索和材料移送、同步推送至相关机关,并可针对疑难复杂问题进行在线会商。系统还引入了环境资源咨询专家、鉴定评估机构等第三方服务资源,成员单位可在线发起咨询、委托评估鉴定,为专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便利。同时,在浙江法院网实时更新生态修复、公告通知、案件数量等环境资源保护相关工作情况,为群众监督生态环境治理开辟渠道。

  该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将涉及各环境资源保护领域的线索、信息分别推送至相应行政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易发领域、地域分布、数量变化等进行实时动态数据分析,可服务于生态环境科学治理和立法顶层设计。

  据悉,“绿源智治”协同系统于2019年8月开始在湖州地区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