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大”法官

——记北京东城区人民法院法官冯晓光


 

  一个背包,一辆电动自行车,他背着国徽走街串巷;

  一方桌案,一台电脑,他带领团队埋首卷宗,查事实、解难题;

  一双耳朵,一张嘴巴,他耐心倾听当事人诉求,在法律和情理间端稳天平,说的都是信服话。

  冯晓光,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法官、诉调对接团队负责人。这位“小”区“大法官”,见的是鸡毛蒜皮,听的是百姓心声,理的是社会和谐。

  从理科痴迷者

  到一名“懂法的人”

  冯晓光和法律的“结缘”源于高考失利。

  那年,恰逢冯晓光家乡河南省高考制度改革,文理不再分科。严重偏理科的冯晓光的分数顿时失去了竞争力,与心仪的清华大学失之交臂,成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学生。

  本科毕业之后,出于对理科专业的喜爱,冯晓光试图转回自己喜欢的相关专业,但却因为英语成绩不理想,三次跨专业考研失利。第四年,已经通过司法考试的他,在转战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专业时,却以一分之差被拦在了门外。

  是为了梦想始终倔强,还是顺其自然,选择不一样的风景?深思熟虑之后,冯晓光作出了人生的重要决定:接受调剂,去北京化工大学攻读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

  “考研失败的那几年,心情其实是非常沉重的。但这样的经历,反而使我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能更沉得住气、扛得住事。尤其是后来,我从导师陈传法那里进一步感受到了法学的魅力,他的严格要求和悉心培养,让我觉得我没有选错路。”谈起那段“曲折坎坷”的经历,冯晓光更多的是心怀感恩。

  寻寻觅觅,兜兜转转,冯晓光的事业方向日渐明朗。毕业后,冯晓光通过法院系统的公务员考试来到法院工作。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从事法院工作10年,冯晓光办理过医疗、交通事故、民间借贷、买卖租赁、保险合同、财产损害赔偿、继承析产、劳动争议等各类民商事纠纷。在各类民商事纠纷中的摸爬滚打,也让他和团队在诉调对接工作站处理起各类纠纷时更加得心应手。接手诉调对接工作之后不久,冯晓光便交出了优异答卷: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全院结案状元,2019年审结案件数量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2420件。2019年、2020年,冯晓光审判团队连续两年蝉联北京市“十佳调解速裁团队”,并于今年获得第二届北京市先进审判团队荣誉称号。

  十年弹指一挥间。从一个地道的理科生到成为一名他人眼中“懂法的人”,冯晓光已然和法律工作难解难分。

  特殊的灭“火”“消防员”

  “不行!今天就得把钱给我们!”

  “您知道的,单位效益差,一时半会拿不出那么多钱。”

  2019年3月,东城区法院的法庭里又传来了熟悉的争执声。其中大多是老年人的声音,他们年年来法院起诉,已经是法院的“老熟人”了。

  之前,某国企改制为商贸公司,由于效益不好,每年拖欠离退休员工每人两千多元的过节费、取暖费。为了讨要应得福利,2015年起,200多名老人开始与商贸公司打官司,仲裁、诉讼、立案、审理、判决、执行,每年都要走一套流程,一年到头为了同一件事反复折腾。

  “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当事人最大的八九十岁,最年轻的也是退休年纪,每年都这么跑,效率低、太辛苦。”为了帮老人们尽早拿到福利费,冯晓光决定协调各方换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开展一站式调解。

  为了避免人多照应不过来各位老人,冯晓光法官团队只能分批安排调解,一天处理一二十人次,一天一天连轴转。

  “老人和公司双方每天激烈交锋,动不动就谈崩。吵起来不过瘾还会试图动手,跟打仗似的。我们作为调解人员,必须非常耐心。”那时的场景,在冯晓光的脑海中仍然十分清晰。

  前前后后历经差不多两个月,这件一站式调解工作终于结了硕果。2019年6月,东四司法所诉调对接工作站在冯晓光和社区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困扰老人们多年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作为北京市中心城区,北京市东城区集中了国家和北京市主要行政、事业机构,文物古迹最为集中,是首都功能最主要的载体之一。地处其中的东城区法院,维护社会安定的责任也格外重大。可以说,冯晓光是实实在在的“小”区“大法官”。

  “诉前调解不计入案件数量,对法官来说不见得是‘好买卖’,但如果算一笔政治账、社会账,又是最‘划算’的选择。”冯晓光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精明”账。

  “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才能和谐。矛盾纠纷在还没激化的时候,最好化解。等到打起来、闹上法庭,当事人和法官都要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冯晓光认为,负责诉调对接工作的法官就像“消防员”,要在纠纷还是“小火苗”的时候就冲上去把它扑灭。

  “我们一定要找到最快的灭‘火’办法,把老百姓的心气捋顺,让他们从冲动状态回归理性,那样大家才能有的谈。”

  “你是第一个愿意听我说这么多话的人。”从抱怨另一方蛮不讲理到倾诉自己诸多无奈,滔滔不绝两个小时之后,当事人老张冷静了许多。“冯法官,你说怎么判吧,我都听你的。”

  “想让双方冷静下来,就要听他们说。比起一个冷冰冰的判决,他们往往需要的是倾听和理解。”冯晓光深谙此中道理。

  一次又一次,冯晓光总有办法,把当事人从非理性的边缘拉回理性的对岸。凭借十万分的耐心,冯晓光以“听”的绝招,让当事人的满腔怨气有了出口。乱窜的“氢气球”撒了气,安安静静地接受冯晓光的“法”与“理”。

  讲人情

  又不讲“人情”的“小”法官

  “法官要讲人情。不懂人情,就没办法理解当事人的想法;不设身处地,就没法做老百姓的工作。”但需要法律妥协的“人情”,从没有出现在冯晓光的字典里。“我一直记得刚进法院时,师父对我说过的话:其他事情都可以商量,但法律面前,一步都不能退。”冯晓光温和的声音突然响亮了起来。

  冯晓光处理过一起案件,当事人是法律领域专业人士。这件案子案情并不复杂,但事实确认却十分繁琐。沟通的时候,对一些缺乏证据支持的事实,当事人反复强调自己说的是实情,无需证据证明,但冯晓光坚持要亲自查找相关资料来认定案件事实。

  “怎么,你这个小法官,还信不过我这个专业人士吗?”面对冯晓光的坚持,当事人开玩笑地说。

  与处理过各种复杂案件的当事人相比,经常与鸡毛蒜皮打交道的冯晓光,的确是个“小法官”。但“小法官”有他的大原则。

  “这不是信不信的问题。不管多大、多小的法官,都要按程序来,遵守诉讼程序,我得对得起自己的身份。”冯晓光和颜悦色,淡定回应。

  后来,冯晓光亲自去派出所和相关单位调取了相应的证据、查阅了上世纪留存的一些历史档案,确认无误之后,最终作出了事实的认定。得知整个过程后,他的认真执着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和钦佩。

  在一起金融纠纷中,当事人蒋某由于银行工作人员办事疏漏,向该单位的投诉部门反映,没想到却遭到了接待人员的言语侮辱,严重影响了其工作和生活。调解组织介入调解后,该银行多次表示愿意赔付对方损失,但当事人却始终不置可否。无奈之下,调解组织只好找来冯晓光。在了解完事情经过后,冯晓光当面指出了问题症结:“这不仅仅是经济赔偿问题。我认为,当事人其实最想要的是你们单位明确的态度,是一句真诚的道歉。但你们恰恰没有做。”

  听到这句话,当事人的眼泪夺眶而出,多日来压抑的委屈与不平终于找到了出口。后来,该银行代理人代表银行向当事人表示了诚恳的歉意,一场纠纷烟消云散。

  “调解矛盾纠纷,难道调的仅仅是钱款吗?作为调解员、法官居中调停,方案不仅依法,还得有人情味。”冯晓光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一般人看案件报道、读裁判文书,可能只是注意到了那些文字,但在我眼前,浮现的都是当事人面对纠纷时的面孔,是他们为了尊严、为了公正、为了生存而奔波的画面。”冯晓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