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言的心理学启示
——读《证言的心理学——相信记忆、怀疑记忆》有感
《证言的心理学——相信记忆、怀疑记忆》一书,由日本知名心理学家高木光太郎教授于20世纪初所著,经由我国心理学家片成男教授所译。高木光太郎教授的研究风格严谨、务实,以心理学研究的视角切入到刑事司法的场域,加强了人文社科之间包容性和生命力。然而,这并非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边缘化,相反,它带动了法律心理学的茁壮发展,赋予了解读当事人证言新的可能性,充实着对刑事司法中证言这一“非日常记忆”的学术关怀。
在该书中,作者先是通过“脆弱的记忆”“记忆的网络化”“没有正确答案的世界”这三个关键词作为辅助线去描绘证言的心理学世界。其次,基于“没有正确答案的世界”这一困境,作者概述了在审判现场实际从事证言可信性评价工作的研究者们所作的一些尝试。这些尝试既有前人的研究维度,即“实验心理学”取向和“供述分析”取向,也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发挥的作者自身团队的理论贡献,即从证言内部出发的“图式”取向。最后,作者带着“证言是否准确地反映过去的事件”这一待解决的问题,总结了证言心理学的基本课题,即发现记忆的现实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证言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讲述过去的一门学科,而是关于讲述过去存在困难的科学。
具言之,证言心理学为了分析与证言相关的心理现象而将视线锁定在了三个关键词上。
第一是记忆的脆弱性。人的记忆自体验事件以后,会经历遗忘、变形和改写,就连回忆并讲述体验的过程本身也可能成为记忆变形或被改写的原因。究其改变记忆的力量,一是生活的常识,或称之为“脚本”,二是事件本身的意义,即人以自己特有的视点经验看事件,三是记忆倾向记住事件的大概结构和对细节部分的选择性忽视。通过上述力量对记忆空白的有力填充,使得我们生成与实际体验不同的记忆。因此,在意图通过不可靠证言获取关于过去的可靠知识的刑事司法领域,我们必须认识到记忆的不稳定性和证言自身的局限性。
第二是记忆的网络化。为了弥补记忆的脆弱性,我们会通过“共同回忆”和“外在的记忆辅助”两种方式以此来修正错误或补充欠缺。由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是以“怀疑记忆”而是以“相信记忆”为前提进行的,于是在人们讲述记忆的过程中,记忆通过相互的印证、连接、拼凑,或者向外扩展,或者被动潜入,最终与他人的记忆、各种记录和线索之间形成链接,构成复杂的网络。正因此,记忆并非专属个人的现象,而是向外敞开着的心理系统,在与外部交互的过程中逐渐“成熟”。需要警惕的是,在刑事司法领域中,由于共同回忆的消极作用、无意识的从众、照片辨认的陷阱等心理现象或程序问题的存在,证人、嫌疑人等容易受到来自侦查人员或司法人员的影响,乃至被“信息”植入,及时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加以规制,就给修整记忆带来了可能。
第三是记忆的世界不存在正确答案。人的记忆脆弱多变且易受影响,因而我们很难判断此时此地讲述出来的记忆是否存在彻底歪曲事实的嫌疑。因此,我们并不具有“正确答案”,而应当一边架构自己的立脚点,一边探索记忆脆弱性和网络化的形成机制,通过仔细推敲过去留下来的痕迹、记忆和证据并进行推定,从而消灭只存在于过去、不存在于现在的“现场”错觉,这也是证言的心理学应该攻关的难题。
由此,作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在“不确定片段”(没有特权存在者)的世界里,证言的心理学如何才能继续走下去?对此,作者列出了三条路径。
第一是伊莉莎白·洛夫塔斯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其研究方向在于人的记忆是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暗示而形成。因此,关注目击证言可信性的实验心理学者们应当尽量找出更多有可能影响目击证言可信性的要素并说明其特性,为千差万别的具体个案提供相关的普遍知识。通过这种取向,心理学者提供的信息与事件事实之间不一致的可能性就会降低。第二是浜田寿美男从证言现场的“内部”眺望证言并对此进行探索的内在方法,主要是以“供述笔录”为载体的供述分析取向。他认为,供述笔录是供述者与审讯员之间沟通的动态力学过程中生成的现象,这种沟通力学变迁可能源自供述者的自发改变,也可能来自审讯者的事先假定和压力诱导。因此,通过重复观察回忆和其中的变迁形式,可以框定并导向影响记忆的力量,从而在刑事司法中对证言的可信性作出正确评估。第三是高木光太郎及其同事们的“图式”取向,他们的分析路线是先将公审询问中表现出来的沟通的构图与证言者的习惯和独特讲述方法等作为立脚点,然后再返回到评价供述笔录上。同时,从证言现场的内部分析来说,其意图是通过笔录的变迁来弄清供述笔录记载的信息是源于证言者还是听者,从而判断出审讯室里的信息动力流向。此外,他们在评价标准上也呈现出极力的客观,只在乎证言者是否完好讲述事实而不具体判断其是否牵涉犯罪体验。
总之,高木光太郎教授的目击证言研究通过凝视过去事件与记忆讲述之间发生不一致的可能性,展示了证言者与听者之间生成的沟通裂缝,从而揭示出了证言心理学研究的使命。同时,从记忆的现实性本质上来说,流水般地讲述过去实则并非在讲述记忆,而是在制作完美的故事。因此,证言心理学研究之于刑事司法领域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记忆和沟通机制的科学理解,从而去阐明隐蔽在证言中不易被察觉的歪曲了的构图,修缮刑事司法中潜藏的制度漏洞,避免侦查人员和司法人员受直觉和印象的影响,以对证言的可信性作出更加谨慎和公允的评价,这对我国今后的刑事司法制度安排尤其是一些听取证言的技法问题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指导老师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郑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