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小康村“美丽公约”助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美丽乡村建设是为老百姓而做。老百姓要参与其中,这样才有持续性、长效性。”说这话的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上墅乡刘家塘村党总支书记褚雪松。
眼下,征地拆迁难是很多地方政府遇到的难题,但在刘家塘村早已不是问题。刘家塘村是安吉第一批美丽乡村精品村。在乡村发展中,当地慢慢形成了一条美丽公约,“只要涉及公共基础建设,村民就不要相关补偿费用。”
33岁的村民马晔告诉记者:“我们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修路、建公园、做绿化需要的土地,村里是不出钱的。村民对此已经习惯,不需要纠结和特意去讨论这件事,村里也因此节省了征地费用。”
如今这个不成文的村规民约,在刘家塘村已经持续实施了6年。能让全体村民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刘家塘村是如何做到的?这事儿还要追溯到6年前。
党员带头支持项目建设
2014年,刘家塘村开始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按照县里验收要求每个村要有自己的特色、亮点。经村两委成员现场走访,大家认为沙町岛可以打造成一个适宜村民居住的美丽宜居示范点,并邀请安吉县城乡规划设计院对该岛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沙町岛位于刘家塘村的西面,属于草鞋坞组(村民小组)管理。岛上有20户农户,一家企业。由于该区域四面环水,西面是上墅乡的大溪河道,东面是大溪河道分洪支流,顾名思义称之为岛。当时,岛上人家进出水泥道路只有2.5米宽,路东边都是茂密的小竹林,总面积有20余亩,入口处的几家农户几乎没有通道,房前屋后环境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
要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摆在村两委成员面前的难题是,解决基础建设不够新、道路通达率不到位等问题,而这涉及家家户户的利益。
按照规划,沙町岛整个设计投资额度要三四百万元,20余亩的竹林必须全部处理掉,重新设计成为公共绿地、公共道路及公共健身长廊等基础设施。“村里集体经济能力有限,当时村里面也有资金压力。经过慎重考虑,我们想出让老百姓无偿提供土地和青苗来建设美丽乡村。”刘家塘村党总支书记褚雪松说。
这样的一纸决定能得到村民的支持和配合吗?
起初,村民意见很大,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有的村民说:“为什么别的村有赔偿,我们村却没有?”当时村民们认为不要土地和青苗补偿费,牺牲掉自己的切身利益,那么宁可不要搞美丽宜居示范点建设。
看到这一情况后,褚雪松和村干部在深思熟虑后带着方案挨家挨户开展思想工作,村干部首先把改造后的效果图展示给村民看,村两委要求党员和村民代表率先示范,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半个月后,村民小组组长王尧清、老书记王九林等党员和代表先把自家竹园地的竹子砍掉,然后再一起上门做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其他村民看到党员和代表都已把竹子砍掉了,纷纷表示以大局为重,不拖村里的后腿,也把竹子全部砍掉来支持村里的项目建设。光此一项就为村节约政策处理费约140余万元。
事实证明,这样的决策是正确的。村民虽然牺牲了眼前利益,换来的却是4米宽的沥青油路从每家每户门前穿过,家家户户旧貌换新颜,每家每户独门独院独路,家家户户统一通透式铁艺围墙,有宽敞明亮的大院子,院子里是一片鸟语花香,出门看见的就是一片风景。
由于该地块在改造中政策处理没花一分钱,沙町岛成为土地和青苗政策“零处理”的发源地。此案例也对村周边其他区块的改造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草鞋坞组50多户村民不仅无偿让出32亩地,还捐赠了不少苗木,把曾经垃圾遍地的乱滩头改造成乡村景观公园。
现在土地和青苗政策零处理工作已形成了刘家塘村自有的一种文化品牌和特色。
通过这件事,褚雪松总结出,一定要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要让村民感觉到,美丽乡村建设是村民要做但没有办法做,我们帮他来完成,而不是要求他来做的事情。”
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美丽公约推出后,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和配合,自然而然就成了刘家塘村村规民约的一项内容。有了美丽公约,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变得更加顺畅。
这段时间,刘家塘村正在扩建村里到狮子石水库的道路,道路一旦打通,就能让原本无人问津的山间水库变成旅游景点。为此,村里涉及征地的30多户老百姓统一表态,一律不要征迁补偿款。
谈及美丽公约,刘家塘村大学生村官吴云更是喜上眉梢。他说:“推行美丽公约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度就高了,老百姓很多想做却做不到,村里很多想做却没钱做的事情也随之化解。”
美丽乡村人人参与,村里路通了,环境变美了。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村里又引进了5个总投资2亿元的休闲度假项目:漫远水岸休闲酒店、环湖度假酒店、蜗牛谷户外拓展项目、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田中园休闲酒店。
许多投资者坦言,到刘家塘村投资,冲的就是这里的民风,老百姓很纯朴。
“我没有想到,一般比较繁琐的政策工作,在刘家塘反而不成问题,后来才知道村里有一个村规,老百姓也十分支持村里各种项目的建设活动。”受益于美丽公约,漫远水岸度假酒店负责人钱泉对此深有感触。
现在,刘家塘村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去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000万元。招商引资也给村民带来了实惠,村里办起了28家民宿农家乐,户均增收15万元左右。
美丽公约促共建共治共享
至今,由刘家塘村党员干部带领村民探索制定的“美丽公约”,已为村集体节省百万的政策处理费用,也为该村将美丽环境转化美丽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后,刘家塘村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国家森林乡村、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等荣誉称号。
刘家塘村美丽公约这一做法在得到上级部门肯定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邻村前来考察和学习。褚雪松告诉记者,余村的村干部曾在2018年和2020年两次来村里听他讲乡村治理经验。“不过,他们认为这种做法虽然好,但要在余村落实和实施尚有难度,因为改变老百姓的观念很难。”
今年刘家塘村正在创建全国文明村。他认为,全国文明村的文明体现在举止上、在行动上,不是在嘴上喊口号。
“美丽公约达到的最终效果就是共建、共治、共享。老百姓共同参与后,我们就更有信心了,接下来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招商引资和改善村民生活方面。我们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继续探索美丽乡村治理的经验,真正做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让刘家塘更美,百姓更富。”褚雪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