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监管多层次闭环体系 着力破解监督制约难题
“成都会议”以来,江苏法院深入落实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关于加强司法权监督管理的要求,紧紧扭住关键,突出改革实效,构建事前事中事后“闭环式”监管新模式,提升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今年以来,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省法院结收案比仍然达到84.73%,同比上升1.15个百分点;一审服判息诉率86.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审改判率、发回重审率分别为8.57%、3.86%,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事前赋权明责,推进愿管会管善管。针对权力运行前端职责不明、权责不分等问题,明晰监管权责。重塑监管理念,既坚决放权,不走审批制老路;又强化控权,制定案件监督管理办法,明确院庭长怠于履行、不当履行监管职责责任。细化监管职责,明确院长研究重大事项和法律适用问题、监督重大疑难复杂敏感案件等12项,庭长审核审批程序性事项、督促案件审理进度等11项监管职责,防止权力行使、监督管理错位越位。优化监管模式,细分监管事务,院庭长负责审判事务管理和宏观监督,审管办负责案件跟踪督办和质效评查,监察部门负责违法审判监管和查处。
事中全程监管,确保司法权规范运行。针对权力运行中端监管易脱位、裁判尺度不统一等问题,构建全覆盖立体化监管体系。突出监管重点,将最高法院确定的“四类案件”及超长期未结、重点信访督办案件,细分为24种情形进行识别标注、集中监管,实现办案风险实时预警、违规操作实时拦截、院庭长督查纠错实时进行。规范类案裁判,制定操作规程,规定新类型案件、法律适用规则不明等六类情形必须进行类案强制检索。开发智能办案辅助系统,实现类案智推、裁判指引、裁判结果自动监测预警。强化流程监管,设定案件审判24种标准流程67个流程节点、执行工作“854”模式37个流程节点,实现实时监控、动态跟踪、及时提醒;建立裁判文书强制纠错制度,将文书自动校对软件嵌入案管系统,及时纠正瑕疵问题。
事后评价问责,形成监管闭环效应。针对权力运行后端督导评查问责不到位问题,打造监管闭环。加强宏观督导,发挥专业法官会议促进裁判尺度统一、审委会讨论案件前置过滤,审委会分析审判运行态势、决定审判重大事项、总结审判经验的职能作用,建立审委会决议督办机制,强化决策指导。着力中观评查,一体推进常规评查、重点评查、专项评查,精准查责定责,帮助法官找准短板弱项、提升能力水平。做实微观问责,坚持既查案又查人,打通案件评查、监督执纪、责任追究等制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