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工程”成就山里人家美丽“蝶变”

  曾经驱车路过山东青岛崂山北宅五龙社区。印象中,那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古朴山村,古朴得有点原始,古朴得太过宁静,多年来依然残存在记忆里的,只有村北那条时断时续的五龙河。而与五龙村相隔10公里之遥的沙子口松山后社区,即使是“搜刮”了全部记忆,也未找到这个村落的“只言片语”。偶尔也会路过那条九水东路,道路两旁那些散落于山坡的民居,难以勾起一探究竟的欲望,每次都像一个匆匆的过客,只留下一路“绝尘”。

  五龙,“八小工程”

  结出和美之果

  相隔数年,本社记者受邀走进五龙。古朴的山村,宁静若昔,然而在那如昔的古朴和宁静中,平添了一丝儒雅之气。曾经“灰头土脸”的村前广场焕然一新,新砌的形象墙上,“五龙社区村民公约”赫然映入眼帘。“这就是我们社区的小公约。”五龙支部书记王鹏向记者介绍,“在回村的必经路上,村民先看到我们的村规民约;在村民回家的路上,第一眼看到的是清廉治家的警示。”

  顺着王鹏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街道拐弯处,悬挂着几个醒目的红色大字:“清廉治家”。村街两旁的墙壁上,悬挂着“八小工程”内容的宣传画,有文字、装饰图案,还有“小乡贤、小名人”的照片……行走在洁净的柏油街道,吮吸着清新甘甜的空气,驻足在山里人家特有的村居门前,记者不由慨叹:“原来那个‘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土’的山村,一去不复返了。”

  五龙村民告诉记者,“你看到的,只是面上的变化。自打去年崂山区推行‘八小工程’之后,村民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社会治安更稳定了,老百姓过得更有滋味了。”

  2019年6月份,宁静的五龙社区热闹了起来。社区以打造“千村万巷,美丽乡村”为目标,集中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提升社区全域美丽乡村环境综合品质,实现“无垃圾、无污染、无死角”的“三无”生态环境。

  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王斌庆,组织社区调委会成员,与社区“和事佬”集中成立应急小组,巡查隐患,处理环境整治发生的矛盾纠纷。巡查中发现,有些社区居民的家门前空地上堆满了杂物,有烧炉子用的小木头,也有居民舍不得扔的旧家具。五花八门的杂物,“霸占”着社区公共空间,既影响安全也有碍观瞻。

  虽然多数村民赞同和配合社区的工作,也有极少数村民不理解甚至对抗,他们认为农村杂物乱堆是理所应当的,谁家不生炉子?谁家不用柴火?谁家没有杂七杂八的物品?

  “我们多次上门劝说和调解,苦口婆心,反复动员。最后,这些居民的思想通了,气也顺了,乱堆乱放的杂物,很快清理干净了。”王庆斌对记者说,类似这种调解,五龙社区比比皆是,大到土地置界,小到拌嘴吵架,到了调委会及“和事佬”手里,都会和和气气地迎刃而解。

  五龙社区的环境综合整治,不仅给居民创造了一个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而且使村民的日常行为多了一些儒雅之气,昔日古朴的山村变成了和美社区。而在这过程中,五龙社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功不可没。正如崂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春评价的——小调解充满了大能量。

  漫步五龙社区,驻足在“八小工程”形象墙,欣赏着“小名人、小乡贤”那一张张幸福满满的笑脸,感受着那些笑容当中的和美内容。“你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你的?”阳光下,两位身着制服的网格管理员,笑盈盈地问记者。记者恍然——网格管理员阳光俊俏的笑脸,就是对和美五龙的最好解读。

  “五龙的变化,得益于崂山区推出的185治理体系,尤其是‘八小工程’的打造。”社区党支部书记王鹏告诉记者,五龙社区打造“八小工程”,在坚持党建为引领的基础上,将崂山传统儒家思想的“和”文化根植其中,从而形成了五龙独有的“家文化”。在五龙社区居民的大门旁边,无一例外贴挂着社区统一制作的标牌,标牌之上统一印有“和谐家庭、美丽庭院、光荣之家”等字样。“通过星级家庭的评选,让五龙社区居民,时刻牢记和睦家庭、和谐社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王鹏说。

  经营好自己小家的同时,把社区当成一个大家庭来操持。这是五龙社区开展社区治理的重要理念。

  采访中,记者听说了这样一件事。81岁的阎大爷,是五龙社区一名退役军人优抚对象。一次走访中,阎大爷含着眼泪告诉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姜修亭,其78岁的老伴,刚刚手术花了好几千元,又被查出患有肺癌,需要再做个手术,可他实在拿不出来这么多钱。姜修亭立马将阎大爷的情况,反映给了网格员王格。王格第一时间来到阎大爷家中了解具体情况。原来阎大爷三个儿女均因意外去世了,两个老人生活在一起,相依为命。王格根据阎大爷家实际情况,立即给他申请了医疗救助,社区两委会议研究后立马签字盖章确认上交。目前,阎大爷低保边缘户已经生效,阎大爷正在积极准备老伴的肺部手术。

  即将离开五龙社区,记者在一个“美丽庭院”的院墙外,发现一棵百年古树,那是一棵被精心围护的粗壮的桑树,遮天蔽日的枝叶上,挂满了紫色的果实……

  松山后,“八小工程”

  绽放文明之花

  行驶至九水东路中段,汽车拐入右侧一条崭新的柏油路,一个完全城市化的居民小区出现在眼前。记忆中那些散落于山坡的青灰色农居,无踪无迹,只有小区南面那条被绿树掩映的潺潺河流,默默诉说着那个曾经的山村和山里人家春耕秋收的故事。

  走进松山后社区,仿佛置身在中心城区的某个高档小区,社区鳞次栉比而又错落有致的建筑,干净的道路,还有别致大气的景观和富有创意的绿化,完全可以和任何一个高档小区比肩。

  崂山沙子口松山后社区位于崂峰西缘,其西北三寨,巍峨奇秀,雄踞于后,形成原始屏障,东南二水,清澈甘霖,潆洄之侧,成就天然佳景,因位于松山之后而得名。社区于2011年10月启动旧村改造工程,2017年4月全部完成回迁。

  “住房条件变好了,生活水平上去了,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也应该及时调整,特别是要抛弃那些不文明的陋习,树立新风尚。”松山后党总支书记曲善俊告诉记者,2019年,松山后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根据崂山区构建“185”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实施意见要求,致力于“八小工程”打造,通过善治之路创建幸福和谐的文明社区。

  驻足村西山坡,被一片绿色园林吸引,那片林木,苍松翠柏间不乏一些名贵树种,奇花异草镶嵌其中,园林内道路阡陌井井有条,偶尔还能看到一些别致的人造景观,若不是村民介绍,仿佛置身在一处绝佳的生态园林。

  “我们小公约的贯彻,就是先从殡葬改革开始的,你看到的这片园林,就是松山后社区改造后的陵园墓地。”曲善俊向记者介绍,改建陵园墓地,就是村民传统殡葬观念的改变过程。过去的松山后墓地,比起乱坟岗好不了多少,坟头杂乱无章,墓碑散乱林立,每逢清明等祭祀时节,村民焚香烧纸、摆供洒酒,不仅污染环境,还造成极大安全隐患,因祭祀而引发山火事件时有发生。

  “制定村规民约时,我们即将文明祭祀等内容加了进去。党员、村干部带头行动,将立碑改成卧碑,实行无火祭祀、鲜花悼念。”曲善俊告诉记者,整改伊始,也有居民难改陈规陋习,把卧碑偷改成立碑,祭祀时偷着焚香烧纸摆供洒酒。“‘八小工程’开始后,在社区推出的小乡贤、小名人的感染下,在小调解、小服务、小平安、小家训等措施的作用下,社区居民彻底改变了原本习以为常的祭祀陋习……”曲善俊告诉记者,村改工程改变的是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而“八小工程”改变的,则是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松山后北面小区,一个“小家训”的宣传栏,引起了记者的注目。居民展示的“小家训”,语言或朴实浅显,文字或儒雅深邃,却都包含着松山后居民勤俭持家、崇尚文明的良善之举。

  “这些小家训,都是村民自己写的。”曲善俊说,作为松山后社区的带头人,他为有如此通情达理、心地良善的居民深感自豪。“只有更好地贯彻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指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才能无愧于党员和村干部的身份……”曲善俊说。

  临别时,曲善俊把一份工作报告递给了记者,标题为“以走出善治之路为目标大力实施‘八小工程’的报告”,其中用红色字体记录了下列文字:

  制定“小公约”,树立新居规;执行“小民主”,大家齐管家;深化“小服务”,工作为大家;实施“小调解”,和谐千万家;共创“小平安”,合力保稳定;发现“小乡贤”,培育正能量;评选“小名人”,树好新形象;发掘“小家训”,倡导新风尚……

  受访居民告诉记者,今年春天,青岛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宋永祥来松山后社区调研时,也被“八小工程”带给山里人家的变化深深吸引。“‘八小工程’是崂山区社区治理的一项创举,看似都是一些群众日常中的小事儿,却透露出治理的大智慧。”宋永祥说。

  初夏的崂山,仿佛还定格在春天的温柔乡里,万绿丛中散发着奇花的馨香,道路两旁间或发现异草摇曳的身姿。就在即将离开松山后的那一瞬间,记者发现了几棵茂密的石榴树,树上绽放着橙红色的花朵,一只蓝白相间的蝴蝶,在石榴花瓣上鼓动着振飞的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