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治家的法治精神
探春治家严守祖制家规,办事不唯亲,不唯上,又善于顺应形势变化及时修改完善过时的规则制度,还从下属利益角度综合考量其秩序、规则的持续性、长久性,可谓既有法治精神,又有德治法治并举的意识。
“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砥石赋》中说,以法治理天下,可以化愚为智,培养出贤能人才。《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治国理政如是,治家同样如此。《红楼梦》中探春治家就较好地体现了一种不逾矩、顺时势、善创新的法治精神,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如重视家规常例、不“犯法违理”,又善于顺应时事变化兴利除弊,及时修改完善过时的规则、制度。
依规办事
第55回,王熙凤因流产身体不适,王夫人“凡有了大事,自己主张”,但毕竟精力有限,将家中琐碎之事全部交给儿媳李纨协理,但李纨尚德不尚才,遂又“命探春合同李纨裁处”。贾府三小姐探春一上任,便和李纨议定:每日卯正至“议事厅”办事,午正方散。
李纨、探春联合治家效果如何?仅凭两人每日早上5点出勤中午12点下班很难看出来,但下人评价说,“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巧合的是,王夫人还连遇诸多王公侯伯世袭官员家里的应酬,遂又请宝钗来协助,这让许多下人暗中抱怨:“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
三个“镇山太岁”谁最厉害?探春办理的亲生母亲赵姨娘为兄弟赵国基丧事多要赏银的事给了一个很好的注脚。当天,李纨、探春刚到议事厅,吴新登的媳妇进来报告,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来。说毕,再不言语。
吴新登的媳妇处理这类事件不是第一次,按照惯例,王熙凤治家时,她“早已献勤说出许多主意,又查出许多旧例来任凤姐儿拣择施行”,但这一次她“藐视李纨老实,探春是青年的姑娘,所以只说出这一句话来,试他二人有何主见。”可见,下人欺主,逾矩在先。
李纨“想了一想,便道:‘前儿袭人的妈死了,听见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吴新登家的听了,忙答应了是,接了对牌就走。”但细心的探春看出端倪,立即责问,按照惯例,贾母屋里的老姨奶奶,“家里的若死了人是赏多少,外头的死了人是赏多少”。
吴新登家的见糊弄不过去,推说忘了,马上回去查账。探春乘机敲打下人,“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倒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查完旧账,探春按照惯例,让给赵国基家人赏银20两,并把账本留下。这惹恼了赵姨娘,认为探春攀高枝,不讲情面。
在赵姨娘看来,她作为贾政的妾,生了贾环、贾探春,地位比袭人高,且女儿探春是管事之人,给的是家中“官银”,理应办事唯亲,但探春却守着规矩,不肯多给她兄弟家人“二三十两银子”,实在是尖酸刻薄,“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从亲情角度看,赵姨娘说得没错,“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王熙凤说,王夫人像疼爱宝玉一样疼探春。平儿说,王夫人“也得让他一二分”,凤姐“只单畏他五分”。夫人疼爱,凤姐畏惧,探春多给赵姨娘兄弟家人赏银似乎并无不妥。
但从治家理财角度看,赵国基“是太太的奴才”,探春是按家规祖制办事。诸葛亮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答惜赦》)”。治理天下应本着至公至德之心,不应随意施舍不当小恩小惠。若探春目无法纪、随意弄权,她将如何治家,更遑论凤姐畏惧、夫人疼爱了。
法不容情。贾探春要做好治家工作,就不能答应赵姨娘的无理要求。这虽然对亲生母亲赵姨娘来说,探春的做法有些不讲情面,但她这样做,一心为公,不是为了自己的脸面、私利,而是要维护家族的礼法、规矩。这和王夫人抄检大观园相比,高屋建瓴,更有远见卓识。
兴利除弊
不因为亲生母亲的无理取闹,就放弃自己的原则,贾探春秉公办事的做法为她在贾府的制度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件事,王熙凤也认为探春处理得好,还说“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如今俗语‘擒贼先擒王’,他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
不料,“凤辣子”王熙凤一语中的。刚处理完赵姨娘的事,又有下人来领贾环、贾兰上学吃点心、买纸笔的费用,探春听完说,“凡爷们的使用,都是各屋领了月钱的。环哥的是姨娘领二两,宝玉的是老太太屋里袭人领二两,兰哥儿的是大奶奶屋里领。怎么学里每人又多这八两?……从今儿起,把这一项蠲了。”合在用之,不合废之。为了贾府的未来,探春并不完全拘泥于祖制规矩,在说出自己理由后,她当着众人面,公开对传统规矩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这种光明正大的治家之道、处事方式,也正是探春法治精神的体现。
但探春推崇的法,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合情合理的规矩。和王熙凤用暴力手段,如打板子、扣工钱、跪磁瓦子,严酷处罚下属不同,探春推崇的规矩、制度,处处体现着公心公德,并从下属利益角度综合考量其秩序、规则的持续性、长久性,即体现了德治法治并举的思想。
免除公子哥上学吃点心、小姐姑娘买头油脂粉等额外支出后,探春找到李纨、宝钗、平儿商议大观园改革事宜。原来,探春之前和赖大家女儿说闲话得知,他家将园子承包给下人,“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
从一场闲话到主持大观园改革,贾探春凭借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群策群力的民主精神,将大观园的竹子、菜蔬稻稗、香料香草和花卉等经营管理权,分别下放给老祝妈、老田妈、老叶妈,还在宝钗建议下,让其各承担一些园内的简单开销,分出部分收益给园内其他下人。
这项兴利除弊的改革,看似与依法依规治理无关,实则不然。贾探春治家,若仅停留在秉公执法、依规办事层面,枉顾已过时、不能适应发展的祖制家规,则和凤姐并无实质区别。相反,她因时势、及时修正完善祖制家规,更具有健全礼法、家规,推动制度发展的价值。
这大概也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赋予贾探春不同女儿身的文化内涵之一。否则,探春在面对生母赵姨娘的刁难时不会控诉,“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当然,贾探春的思想并没有进步到今天的民主法治境界。她恪守等级尊卑,把戏子看作“猫儿狗儿”;对王夫人主持的抄检大观园不满时,也只能打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一巴掌,以示她容不得像这样“狗仗人势”的小人,并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法治理想。
孔子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子产论政宽猛》)。”政令过于宽容,百姓就会轻慢无礼,这时要用严厉律法来约束;过于严厉,百姓又可能凋残不堪,这时要用宽松的政令来缓和。用宽容约束残弊,用严厉整顿轻慢,这样才能人事通达,政风和谐。探春治家,一张一弛,很有这种风范。
这种风范曹雪芹在前第40回就埋下了伏笔。第40回,凤姐看探春居住的秋爽斋,三间屋子不曾隔断,正中放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设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一个姑娘的居室,为何桌子上设大鼎、悬挂比目磬及小锤?《说文》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鼎是古人首领设宴用来煮肉的大锅。大禹统治天下后,铸九个大鼎,表示对天下的统治。可见,鼎是权力的象征。磬,《说文》曰:“乐石也。”它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打击乐器,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又成为寺院的法器。原来,从鼎到比目磬、小锤,曹雪芹在贾探春身上赋予了更多权力色彩、法治精神。
做事理性,有分寸,探春在贾府内外获得了许多好评。一向敏感挑剔的林黛玉说,“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宝玉说她“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凤姐说,“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