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变网游,监管不能“梦游”
作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之举,在线教育正在我国大规模开展。但在本意为“停课不停学”的教育实践中,也有一些孩子“人在网课,心在网游”,即前台上着网课,后台运行着游戏,更有人私自充值、巨额打赏从而引起纠纷甚至极端事件。专家认为,应当从根源上堵住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和非理性打赏的漏洞。(6月17日《法制日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84亿。其中,12岁到16岁的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游戏成瘾的患病率约为27.5%。这个数据,令人触目惊心。2019年12月,千名家长联名写信,强烈要求国家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而正在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特别设置了“网络保护”专章,专治网络保护不到位等问题。
特别是,2019年11月,国务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方面,网络游戏相关内容被专门提及。文件中明确,要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等。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应严格执行,发挥监管作用,净化网络游戏空间,认真落实有关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尤其是在疫情防控非常时期,内容包括引入预防性技术措施限制在线时间、强化登录身份认证、开发有效游戏指导和管理系统等,治理未成年人游戏成瘾问题。
换言之,网课变网游,监管不能“梦游”。解决未成年人游戏成瘾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治理合力。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游戏成瘾的“第一道防线”,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沉迷于网络游戏;要注重与孩子加强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理性的时间管理能力。再者,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认识到游戏成瘾对生活、学习的危害,引导学生正确、适度上网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游戏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发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游戏,并通过技术手段设置游戏规则,限制青少年游戏类型、时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