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潮”暴露的社会治理问题

特约撰稿 胡慧馨

据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近日在广东省婚姻登记网上预约系统内逐一查询发现,519日至617日,深圳市坪山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龙岗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等10个婚姻登记处离婚登记剩余预约量为零。多数婚姻登记处补领离婚证业务的剩余预约量也已为零,仅南山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等地有部分时段可供预约。深圳民政局办事处人员随后回应称,激增的离婚预约中,除感情破裂、真正想结束婚姻的夫妻,更不乏政策性离婚人士,即通过假离婚以逃税、获取优惠房贷利率、津贴补助的夫妇。

深圳出现离婚潮确切的原因目前并不明朗,但可以确定的是离婚潮现象在我国不是第一次出现。2016年,上海、天津就曾出现过部分区县民政部门办理离婚手续需每天限号的新闻。时隔4年,类似离婚潮再次来临,或许只不过是再次暴露出社会治理策略的漏洞。离婚自由是国家和法律保护的人的基本权利。但如果这次离婚潮和过去一些夫妻利用假离婚突破买房限制,绕开限购、避税等政策,那么这种现象应引起监管部门高度重视。

据媒体公开报道,深圳一套改善型住房一般需500万元左右,为了降低购房成本,一些家庭选择假离婚,这样操作不仅使一套房子可以减免几十万元税费,而且离婚后购房只需支付三成首付。在巨大利益面前,许多房产中介机构为了增加签约机会给买卖房屋者出主意假婚姻。因此,假婚姻乱象背后,存在着包括部分中介机构、房产公司、银行、社会人员等的分工合作产业链。据央视等媒体20173月报道,户口在上海市松江区的某中介人员,为了帮客户买房先后结了四次婚。一结一离,中介人员能获得6万元到8万元不等的报酬。

针对这种乱象,笔者认为,政府监管部门应当对房产中介行业进行整治和相关行政指导。对房产中介进行警示提醒,要求房产中介行业制定相关工作规范并进行备案,一旦查实房产中介公司有参与相关弄虚作假的行为,应该进行相应处罚。除此之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尽快完善楼市调控规则,堵住政策的漏洞,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假离婚现象。

(作者系法学博士,北京教育学院政法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