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皖平代表:脱贫攻坚成为心中最牵挂的事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履职8年来,通过多地走访调研,听民意、汇民智,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出谋划策。他的议案、建议涉及最多的就是脱贫攻坚方面的内容。


  2020年5月13日一早,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又来到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创业青年马涛的蔬菜产业园。

  几年前,马涛研究生毕业后返乡创办了一个蔬菜产业园,带动了不少贫困户就业,但专业人才缺失制约了产业发展。

  “现在大学生返乡的顾虑是基本生活能否配套、学到的知识能否落地、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马涛告诉赵皖平。

  赵皖平称,马涛的困惑和蔬菜产业园所面临的问题对他启发很大,他决定把这些问题写成建议在今年两会上提交,

  这样的调研,从他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已是常态。


  100多天走访调研

  61个贫困县


  赵皖平长期关注脱贫攻坚工作,积极为脱贫攻坚建言献策。他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等问题,提交多份有针对性的议案、建议。

  “2019年,我有100多天时间在外调研,走访了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61个贫困县。”5月19日,赵皖平向本社记者表示,在充分调研走访的基础上,今年他重点关注贫困县区脱贫摘帽后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相关问题,准备提交1份议案和13份建议。

  “我们的议案建议,都是来自实践及人民群众的诉求,把群众反映的问题经过我们思考后形成一条好的建议,带到会上去。”他说。

  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赵皖平放心不下脱贫攻坚任务,尽管不方便出门,但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向贫困户和基层干部了解情况,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

  疫情防控期间,他还在思考“如何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前提。

  今年全国两会上,赵皖平提交了《关于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的建议》,指出要把防止返贫和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起来,实现乡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农特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将农家小院变成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将乡村旅游产业培育成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在他看来,这些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将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巩固扶贫成果并有效防止返贫。

  值得一提的是,赵皖平还建议加快构建乡村人才发展新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农村创业致富能手、经商能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等有朝气、有创业活力的人员发展到农村党组织中来,推选进村“两委”班子;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培养优秀的基层班子队伍。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赵皖平还提交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实现全面脱贫的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

  他指出,要重点围绕贫困户按时全面脱贫、杜绝脱贫人口返贫、防止“边缘户”成为新增贫困人口三方面,升级强化对贫困户、已脱贫人口和“边缘户”等目标群体的监测机制。

  “一方面要在原有监测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监测范围,将可能存在的遗漏风险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此次疫情对各类群体影响的不同情况,以户为单位,精确到人,列出风险清单,解决技术索引,明确工作路线。”赵皖平说。

  虽然疫情发生增加了现阶段农产品市场的风险,但他相信,疫情过后农产品市场会产生新的机遇,应科学分析趋势走向,提升帮扶措施的效果。


  走到哪就把知识

  和技术带到哪


  自2013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赵皖平提出了110多份议案、建议,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方面,他提交了《加强“一带一路”扶贫合作为全球减贫贡献中国力量》《当前我国脱贫攻坚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问题的思考》《激发内生动力提高精准扶贫质量》《强化科技支撑助力精准扶贫》《建立长效脱贫机制》等多项议案和建议。其中,不少内容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的已经直接转化为有关地方和部门的政策举措。

  2017年以来,赵皖平受邀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工作。他把了解评选人物的事迹也当作学习调研的机会,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调研脱贫攻坚。2019年一年下来,他走遍10多个省的贫困县。

  近年来,赵皖平还深入全国多个省份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实地了解情况时我争取把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搞清楚、讲明白,确保监督到位”。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经常到各地参加一些活动。这期间,赵皖平不愿闲着,总是走访当地农户,希望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作用,给农民出一些主意,比如他给新疆一些地方讲过农业节水技术,给江西赣州农民的大棚蔬菜提过种植建议,走到哪他就把知识和技术带到哪。

  长期以来,通过深入安徽阜阳、亳州、金寨等地的贫困乡村调研,赵皖平发现,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在“精准”,要“造血式”扶贫。

  他指出,国家要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要扶到点子上,扶到每一户、每一人,要对贫困户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对症下药。

  “还要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一系列造血式扶贫方式上下功夫,齐头并举。”赵皖平说。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群众代际传递和提升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在他看来,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治愚”和“扶智”的根本在于发展教育。

  赵皖平多次深入山区考察,组织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等单位资助金寨县“思源·教育移民班”,将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从偏远山区带到县城上学,连续三年每年资助每名学生2000元。

  产业扶贫是增收脱贫的根本之策。2010年,22岁的金寨县果子园乡青年童维新放弃大城市待遇优厚的工作,回乡创业,成立金林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养殖黑鸡。虽然看准了该产品未来高端消费市场的潜力,但是苦于缺乏资金,他的创业步履维艰。

  2012年,赵皖平率队来到金寨开展扶贫考察,了解到童维新的情况后,两次率安徽省直单位相关处室负责人及省农委专家组到果子园乡实地考察了黑鸡的育种、养殖、销售情况,并专题研究童维新的合作社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

  经过赵皖平奔波呼吁,童维新终于申请到65万元资金用于合作社新场建设。赵皖平还安排专家定期现场指导,推进果子园乡山泉黑鸡标准化生产。如今,童维新的黑鸡标准化保种场已建成投产,仅一年产值就达1000多万元,并带动了当地200多名农民养鸡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