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溧阳法院网格法官与百姓议事堂理事合力多元解纷

为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江苏溧阳市人民法院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将“审务进基层,法官进网格”工作机制与溧阳“百姓议事堂”对接融合,鼓励网格法官走进乡村,与乡贤达人、村镇干部等群众骨干力量共同参与纠纷调解处理。深化拓展联动解纷工作新举措,促进更多的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有效化解,实现多元解纷“有支撑”、诉调对接“无缝隙”、先行调解“全覆盖”的新格局,给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缓解法院审判压力,提升办案质效。



为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江苏溧阳市人民法院将“审务进基层,法官进网格”工作机制与溧阳“百姓议事堂”对接融合,鼓励网格法官走进乡村,与乡贤达人、村镇干部等群众骨干力量共同参与纠纷调解处理,促进更多矛盾在诉前得到有效化解。


百名法官进网格助力人民调解


“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近年来,溧阳法院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多元化解纠纷机制,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律师调解等多元非诉解纷方式给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缓解法院审判压力,提升办案质效。


2019年12月,溧阳市委政法委、溧阳法院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百名法官进百村”暨“审务进基层、法官进网格”工作实施意见》(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网格法官与村(社区)负责人、社区民警、网格员、司法所等相关人员借助微信群、“我爱我家”等平台,建立联动式工作沟通机制,第一时间掌握所涉纠纷。


该《实施意见》明确指出,网格法官要通过开展巡回审判、深入群众走访座谈、指导纠纷调解、提供法律咨询、进行法律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


今年3月12日开始,为深入开展“百名法官进百村”工作,推动矛盾纠纷实现源头治理,溧阳法院组织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与全市219个村居进行工作对接,强化与地方党委政府、基层网格人员的沟通协作,助力精准开展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指导、社情民意收集、宪法法律宣传等工作。


目前,溧阳法院派出100名员额法官、法官助理,挂钩11个镇街的219个村居,每名干警分别对接1-3个村居,参与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


作为化解矛盾两大手段的“非诉”和“诉讼”,是推动纠纷纳入法治化轨道解决的重要途径。在不少法官看来,“百名法官进百村”工作是法院打造的一项司法惠民工程,也是落实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举措。


僵持6年的赡养纠纷圆满化解


近日,溧阳法院速裁庭网格法官雷波、非诉讼服务分中心专职调解员吴军与昆仑街道司法所负责人董菲一同前往胥渚村委,借助该村“百姓议事堂”平台妥善化解了一起赡养纠纷案。


88岁的狄某早年与丈夫育有二子二女,儿女们均已成家立业。2013年,狄某自丈夫病逝后,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小女儿黄某仙家。现狄某年老体弱、生活无法自理,4个子女就母亲的赡养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且当地村委多次组织狄某的子女沟通协调赡养问题,均未果。无奈之下,狄某将儿女告上法庭,要求4个子女履行赡养义务。


溧阳法院受理此案后,经当事人同意将案件转入法院非诉讼服务分中心由专职调解员吴军负责调解。


吴军首先来到狄某大儿子黄某法家,黄某法最初不同意母亲一直随黄某仙生活,认为子女4人应轮流赡养。


“交流中,黄某法从言语中透露,他与黄某仙的关系并不融洽。”吴军说。


随后,他来到黄某仙家,与狄某进行沟通。


“我已习惯与小女儿黄某仙一起生活,不同意轮流赡养。”狄某说。而老人的另外两个子女,和黄某法的想法基本一致。


经过调解员吴军三次到黄某法家里做工作,他的想法有些许转变,有了调解的可能。


不久,黄某法与狄某的大女儿黄某英同去黄某仙家看望母亲,谁知却吃了个“闭门羹”,狄某并没有见他们。


没想到,经此一事,黄某法的态度立即转变,不接听调解员的电话,吴军到其家中也没找到他,调解再次陷入僵局。  


为此,吴军利用下班后的时间与同事一起前往黄某法家中与其沟通,希望化解他心中的隔阂,但黄某法的态度依旧很冷淡。言语中吴军了解到黄某法对村委书记较为敬重,他决定组织一次调解,邀请村委书记、网格调解员等人参与化解。在此期间,吴军先后做通了老人的大女儿、小儿子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理解并尊重母亲狄某的意愿。


为化解这起矛盾,吴军先后前往各当事人家中共计7次,耗时近一个月,“矛盾纠纷的化解不可能一蹴而就,做调解工作,不仅要抽丝剥茧、理出头绪,更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


在调解员们看来,本案的症结在于双方情感上已经产生隔阂,成功调解的突破口是重建双方的信任。


子女赡养老人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法律所规定的义务。4月30日,溧阳法院网格法官雷波和吴军前往胥渚村百姓议事堂再一次组织调解。调解人员释法析理,耐心细致地讲解有关赡养的法律规定;同时百姓议事堂的理事们从传统伦理道德角度对黄某法等人进行劝解。最终,狄某及其子女就赡养方式达成共识,即狄某随小女儿黄某仙一起生活,其余子女支付相应的赡养费。双方当事人当场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随后网格法官雷波对该协议进行司法确认。


至此,一起僵持了6年之久的赡养纠纷,终于圆满化解。


据了解,溧阳法院类似这种多元解纷的做法正成为常态。网格法官不再局限于坐堂问诊式办案,而是深入当地村委,倾听百姓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清官难断家务事,化解赡养纠纷不能仅靠法院。正是因为百姓议事堂的理事成员大多为本地有威望的群众骨干,借助该平台化解赡养纠纷,更具备得天独厚的本土优势。”雷波说。


法官不局限于坐堂问诊式


近年来,溧阳市司法局和试点镇开展有效探索,在全市175个行政村设立了村级“百姓议事堂”,进行法律政策的宣传教育、矛盾纠纷的化解、引导依法维权等工作。


“百姓议事堂”抽调法律顾问、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和公道正派、威望高的家族长辈等群众骨干力量,充分发挥政策解释、法律咨询等功能,回应群众诉求,堵住了矛盾纠纷产生的源头,成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的有效平台。


目前,溧阳市将“百姓议事堂”工作作为创新乡村治理、促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主动融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大局中。要求与网格化治理相结合,突出“百议堂”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方面的基础作用,统筹推进议事协商,将矛盾发现在基层、化解在一线。依照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调处涉及土地流转、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常见矛盾纠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类型、疑难纠纷呈增长态势。一方面,人民调解适用范围广、成本低,通常更为高效便捷,有利于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但如果一方当事人反悔,另一方当事人仍需起诉至法院,使得纠纷解决成本加大。而司法确认作为多元解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人民调解的自愿性、高效性和司法的权威性、强制性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人民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增强了人民调解的公信力,有效克服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瓶颈障碍。  


鉴于此,溧阳法院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将“审务进基层,法官进网格”工作机制与溧阳百姓议事堂深度融合,鼓励网格法官重心下移、服务下倾,深化拓展联动解纷工作新举措,促进更多的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有效化解,实现多元解纷“有支撑”、诉调对接“无缝隙”、先行调解“全覆盖”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