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进校园“收费”是一种赤裸裸的趁“疫”打劫
针对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一小学“刷脸进校园”收费事件,信阳市浉河区教体局5月13日通过信阳市浉河区人民政府网站作出情况说明。说明指出,收取的费用均已全部退还到位,区纪委监委已介入调查。(5月13日《中国新闻网》)
眼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持续“向好”,各地各学校纷纷开启了“开学复课模式”。但鉴于目前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学生必须经过体温“检测关”,方能顺利入校园。于是,一些商家便抓住这一有利“商机”,把一款名为“智慧校园”的软件引进学校,该软件不但具有校园安全管理(包含体温监测)、家校互动及德育管理等功能,而且订购此软件后,家长可获得学生进入校园所监测的体温信息。可以说,这款软件“很先进”“很实用”,既大大缩短了学生进校园的时间,又无需老师“手工”测温。
但没想到的是,学生使用这款软件不是“免费”的,而是要向每位学生每年收取100元费用。此事一经曝光,立即引发热议,有的说学校是借“疫”发学生财,有的甚至直指学校与商家“勾结”吃回扣。
目前,虽然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商家已把之前收取的费用全部退还学生,但学校还是难脱“干系”。毕竟,在疫情期间和开学复课之前,国家教育部门就专门发布了要求:禁止借助疫情防控名义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禁止在检测体温的时候收取费用。可见,学校借“疫”引进收费的“智慧校园”软件,不但涉嫌“违规收费”,而且还涉嫌与商家“里应外合”吃回扣。说穿了,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趁疫打劫”行为。
因此,笔者以为,对刷脸进校园“收费”行为不能止于“退费”了事,而应查明真相,给学生和家长一个“答复”和“交代”。
但愿各地各学校不妨从刷脸进校园“收费”这一案例中吸取教训,不要总是打学生的“主意”,总是紧盯着学生家长的“钱包”趁“疫”打劫。否则,失了颜面不说,师德也会“碎成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