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强化、三治融合”筑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

“双基强化、三治融合”筑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

疫情“大考”下的湖北宜都“答卷”

 

2019年湖北省批复该省宜昌宜都市为“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城市,湖北省法学会组织宜昌、宜都两级法学会一起起草了《湖北省推进“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宜都)试点实施方案》,并于同年9月10日在宜都召开了推进“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宜都)试点动员会议。

试点期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近日,记者了解到,该市结合“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试点成果,在社区防控上坚持“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实施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筑起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成为湖北省103个县(市、区)中的首批11个低风险区之一。

 

压实网格责任

建立“1+1+N+K”联防联控机制

 

宜都市494个网格支部发挥功能性作用,引导1.3万名党员干部、乡贤能人、退伍军人、志愿者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筑牢“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疫情防控人民防线。

宜都市乡村三级党组织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将防控力量下沉基层一线,自上而下搭建起联防联控体系,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效应得到充分释放,凝聚全民战“疫”强大合力。

与此同时,宜都市压实网格责任,实施联防联控网格化服务管理,推动防控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防控措施入网入格、到户到人。

宜都还建立了“1+1+N+K”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在每个村(社区)组建由1名医生、1名民警(辅警)、N名网格员和混编的机关下沉党员干部、志愿者组成的防控队伍,把责任压实在封闭管理的每一个小区和交通管制的每一个卡口(简称K)。

防控力量下沉社区网格后,排查登记、信息采集、体温测量等所有的工作都由网格员统收、统报,封闭楼栋、办理健康证明、帮助居民购买物品以及后期返宜(都)离宜(都)手续办理都由网格员统管、通办。

值得一提的是,在“1+1+N+K”联防联控工作中,宜都市利用“雪亮工程”实现卡口管控和“天眼”追踪无缝对接,及时掌握重点区域、路段情况。各乡镇用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疫情防控工作动态,助力全民战“疫”。“大数据”融入“小网格”,为疫情防控以及社会精准治理、有序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自治管理

德治润化

 

宜都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充分发动乡贤理事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各类自治组织参与宣传劝导、环境消毒、矛盾调解、卡点值守等联防联控一线工作。

宜都市41家物业公司693名物业工作人员参与小区联防联控,组建“哺桑”新乡贤服务队39支,开展爱心捐助、电商营销、创业指导等服务项目;村村组建“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引导服务群众在疫情期间取消红事650起、简办白事197起;充分发挥家庭文明诚信档案的激励约束作用,及时将广大居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的现实表现记录为用,教育团结群众,提高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水平。

同时,宜都市发挥德治润化作用,积极招募志愿者,开展抗疫志愿服务;众多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有智出智”,彰显“双基强化、三治融合”治理下宜都人民高度的思想自觉。

 

依法防控

智能防控

 

宜都市坚持依法防疫,利用新闻媒体、宣传车、“小喇叭”等形式加强防疫法律知识宣传;严厉打击破坏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防疫工作依法有序运行。

宜都市在“宜都发布”“掌上宜都”等新媒体平台设置疫情问答、防控举报、官方辟谣等栏目。通过宜都市政府值班电话、市长热线、阳光信访系统、网络平台等共收集群众诉求1032条,按程序及时解释和答复;及时编印2万本法律服务手册,开通法律服务热线电话和线上24小时咨询服务,围绕复工复产为企业和农民工提供线上法律咨询200多人次。

严厉打击破坏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共立案8起,打击处理10人。宜都法院公开审理、判决宜昌市首起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刑事案件,当事人因妨害公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保障防疫工作依法有序运行。

另外,宜都市还对接宜昌市重大疫情联防联控信息系统,自主研发了“宜码通”健康信息系统,与“一标三实”数据及网格采集数据互联互通,实现自动关联、实时比对、轨迹分析和信息资源共享,精准实现对人员及市场的全方位、全闭合、全动态管理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