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控制住了,他却倒下了
他曾是抗击非典的老战士,又在方舱医院为消灭新冠肺炎疫情而奋战;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皮肤病防治工作者,又是一名精准扶贫的驻村第一书记。4月11日,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就是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皮肤病防治所副所长曾红兵。
“他是我很好的朋友,他对我们一家帮助太大了。疫情期间,我们被隔离在乡下,他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到防疫卡点帮我把农产品运出去,还帮我照顾父母。可是,他却匆忙地走了,抛下不知所措的老伴。刚成家的儿子还没来得及尽孝……”4月14日,湖北武汉的王应来在电话中向记者介绍这位朋友时,难掩内心的悲痛。
王应来言语中的他,叫曾红兵,生前是武汉市江夏区皮肤病防治所副所长,还是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动请缨,奔赴江夏方舱医院抗疫前沿奋战了25天,直至医院休舱才回到本职岗位,其间一天都没有休息。
4月10日上午,曾红兵在搬运防护服、消毒水等防护物资后出现胸闷不适,晚上突发心脏病,于次日凌晨4时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3岁。
4月13日,曾在江夏方舱医院与他并肩战斗的战友、生前同事朋友,以及他对口精准扶贫村的村民代表,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到殡仪馆,只为送他最后一程。
给患者送上一盒盒热餐
1月26日,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刻,曾红兵和7名同事主动请缨要求到抗疫一线工作。江夏区皮肤病防治所所长高玉堂考虑到他有高血压,建议他不要去,但他仍坚持上了战场。
“他是名医务工作者,面对这么严重的疫情,往后退不是他的风格。”王应来回忆说。
2月15日,曾红兵响应江夏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指挥部要求,主动到江夏方舱医院负责给患者送餐。
在送餐组同事黄涛眼里,曾红兵年纪最大,工作经验丰富。“我们听他的,人确实也很好,也是因为这,我们都喊他曾老大。”
刚开始的时候,曾红兵所在的送餐组共有9人,负责全部方舱医院住院患者的送餐工作。后来,曾红兵看到其他岗位工作人员紧张,就主动安排送餐组的5名同事去支援,其余4个人承担起了每天1000多份的送餐任务。“早上,为了抢在医生查房前让患者吃完早餐,我们一般6点起床,7点到岗,7点30分开始分餐。他总是第一个到岗。”黄涛回忆说。
在送餐组同事王娟眼里,曾红兵是个豁达且凡事做在前面的人。“病人多、压力大,我们怕感染,他鼓励我们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王娟回忆说,“我们分餐交接时,接触的是内舱护士和舱内志愿者,有被感染的风险,他让我们注意操作流程。分餐的时候,他总在最前面,搬运的重活都被他包了。”
在送餐组同事的心中,他们的“曾老大”是个注重细节的人。据他们回忆,在方舱医院工作期间,他们看到每天早上领餐的护士还要分区域领药、领取防护物资,这无疑增加了内舱护士的工作量。而且,医护人员多次出入,还会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对此,曾红兵提出合理化建议:把早餐、药品、防护物资放在同一舱口,内舱护士一次性领完,不再出舱,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在天气寒冷、气温低的时候,为了把每餐300多份盒饭快速分发到方舱医院5个病区,保证患者吃上热饭,曾红兵会重新检查饭盒盖得严不严,还会用塑料布包裹好,让盒饭保持热度。等5个病区领完餐,曾红兵和同事才能趁着空隙的时间,吃上一口饭菜。而这时,他们的饭菜已经凉透。
他还主动与方舱医院的内舱医护人员交流,收集病人康复过程中的饮食口味变化。有的病人想吃面食和流食,他立即与送餐公司联系,很快就为病人配送来了热气腾腾的面条、馒头、稀饭。“他总是告诉我们,病人有胃口了,想吃东西了,那就是好事,我们得想办法解决。”黄涛说。
战“方舱”照片
成夫妻最后的合影
曾红兵的5位亲人都战斗在武汉市江夏区抗疫一线。他的弟弟曾凡宁在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外科抗疫,妹妹曾红梅是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医生,被派往公安局看守所门诊,妹夫吴鸿祥也在江夏区疾控中心抗疫一线。
曾红兵的爱人邓艳平,是江夏区纸坊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在他的带动下,邓艳平也在2月26日进入江夏方舱医院,负责防护服、口罩、消毒水物资的发放。
3月1日早上,在方舱医院A区的邓艳平,给在C区的曾红兵打电话:“老公,今天是你53岁的生日,生日快乐!”
3月10日,随着最后一批患者走出方舱,运行了26天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宣布休舱。自2月14日开放以来,该院总计收治病人564人,治愈出院392人。这些成果的背后,除了医务人员的全力以赴,还有曾红兵等后勤保障团队的艰苦付出。
3月10日,休舱后的白衣天使们露出了笑容,大家一起在医院广场上拍照留影。邓艳平一眼看到了曾红兵,她拉着丈夫,让同事拍下了他们在方舱医院唯一的一张合影。
25天方舱医院的工作经历,让曾红兵这辈子都无法忘记。尽管方舱医院休舱了,但抗疫还没有结束,3月11日,他做完检查后又重新回到所里,继续值班。
而对于邓艳平而言,她怎么也没想到,在方舱医院的53岁生日,竟是丈夫在人世间的最后一个生日。更让她没想到的是,那声祝福,却成永别,那张合影,却成永恒。
曾红兵去世前几天,在隔离点上的邓艳平得知丈夫胸闷,劝他上医院检查一下。曾红兵却说不必大惊小怪,“我是副所长,之前方舱战斗落下的工作要补上来,等疫情结束再去医院。”悲痛中的邓艳平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坚持。“要知道这样,我拖着他也要去医院。”
“带着800多村民的嘱托,
送书记一程”
也是在那几天,邓艳平才知道丈夫一直没有丢下对口扶贫村抗疫复产的事。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整理驻点大屋晏村的抗疫、扶贫报表,足足有46本。
5年前,曾红兵来到江夏区大屋晏村党支部任第一书记。在他的帮扶下,大屋晏村精准扶贫对象22户、56人已于2018年全部脱贫。
“(4月13日)早上5点,我们带着800多村民的嘱托,赶往殡仪馆,来送曾书记最后一程。”得知曾红兵去世的消息,57岁的大屋晏村妇联主任闻晓泉一夜未眠,流着泪说。
据她回忆,曾红兵驻村以来,每个周一都来到村里,住在村委会简陋的房间里,周五才回家。1年有200多天都和村民一起干农活,还经常深入农家了解贫困群众的生活生产困难,商议村里的脱贫规划。她清楚地记得,2016年开春,曾红兵帮精准扶贫户晏圣林送去了100多只鸡苗,2袋饲料。现在晏圣林家靠养鸡走上了脱贫路,再加上田地里的收入,已经脱贫了。
据大屋晏村委会委员祝恒凑介绍,5年来,在曾红兵和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大屋晏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里整洁了,公路通了,路灯亮了,十几口水塘整修得漂漂亮亮,祝冲轩塆的水库也可以蓄水了……“村民脱贫了,但曾红兵却永远离开了村民,脱贫的村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第一书记。”他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