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法庭”化解八年干戈 唐代诗人纪念馆重获生机
3月31日,浙江建德市李家镇沙墩头“微法庭”迎来了挂牌后的首次现场调解。建德法院法官与人大代表、综治干部一起来到现场,成功调解三起债务转让合同纠纷案件。“微法庭”释放基层治理“大能量”,让矛盾在家门口化解。一起历时长达8年的纠纷,终于被解决。
一场纠纷让名人纪念馆沉寂多年
“石上生灵笋,泉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这是唐朝诗人李频游建德灵栖洞留下的诗句。李频是寿昌长汀源(今建德李家镇)人,《全唐诗》载有其诗共208首。
2010年,李家镇龙桥村村民杨某、赖某等人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集资修建了李频纪念馆。2012年,杨某、赖某等人无力偿还修建纪念馆产生的债务,找到李家镇政府寻求帮助。在镇政府协调下,杨某等人与纪念馆所在地村委会签订了一份移交协议。约定村委会支付给杨某、赖某等人15万余元,纪念馆移交给村委会管理承办,涉及纪念馆的登记资料和李频石像、石碑等物件也一并移交给村委会。
在处理过程中,双方就纪念馆二楼是否移交问题发生分歧。“二楼不属于纪念馆,是属于梨山庙的,建起来加上装修就花了100多万元。现在村委会说拿去就拿去,我们肯定不同意。”赖某坚称,二楼不属于移交的范围。
纪念馆移交陷入僵局,村委会扣着5万元未支付,一拖便是8年。2020年初,纪念馆实际管理人赖某等人将龙桥村委会告上了法庭,要求村委会按约支付剩余款项5万元。
争了八年的“纪念馆二楼”
经法官了解,双方的主要争议在于纪念馆二楼是否属于移交范围的问题,也就是协议中的第一条“馆庙分开”。
什么是“馆庙分开”?哪里来的“庙”?李频生前甚爱梨山风景,后人在其死后便在梨山建庙,以供瞻仰。而在李频纪念馆旁就有一座寺庙,名为“梨山庙”。在移交协议中第一条便写明“馆庙分离”,杨某等村民将纪念馆移交给村委会。“一楼就是纪念馆,石碑石像都在一楼,二楼是我们寺庙的生活区和办公区……”赖某对来了解情况的法官解释道。
在村委会,法官了解到,时间已过去近8年,村委会负责人早已更换,但现任村委会负责人杨书记对纪念馆的管理承办以及后面的发展都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让纪念馆重新投入使用。
法官认为,要彻底化解8年干戈不能就案论案,况且还涉及宗教活动场所和传统文化。不能一判了之,要将矛盾化解在村里。
“微法庭”搭建平台暖心调解
3月31日上午,建德法院大同法庭通过微法庭搭建调解平台,邀请了当地人大代表、乡镇综治干部、各村治保主任等在李家镇沙墩头微法庭一起参与调解。
“我们的要求就是让村委会把剩下的5万元付了……”杨某、赖某对坐在自己对面的杨书记说道。
“事情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当初跟你们签协议的也不是我,但是我们今天都坐在这里了,就争取把这个事情解决了。”杨书记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法官在听取各方意见后,对原、被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调解意见。经过人大代表、综治干部、法官一起调解3个小时后,双方在共同发扬传承传统文化的立场上达成了一致,对纪念馆移交事项明确了实施方案。杨某、赖某等人在今年5月底前清理腾空李频纪念馆中的个人物品,并将纪念馆移交村委会管理承办,移交后一个月内龙桥村委会支付剩余的5万元。村委会也表示,待接收纪念馆后,会向上申报项目用心经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第一次调解圆满成功的消息在村里传开了,不少村民表示,身边有了“微法庭”,就可以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对村民来说是件大好事。
调解结束后,大同法庭还组织乡镇综治干部、村治保主任及网格员参加“微法庭”业务培训,指导浙江“移动微法院”、浙江ODR(在线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庭审直播等平台的操作方法,取得了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