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冷静期”引发热议
专家:离婚冷静期是保障当事人妥善处理离婚问题的一项措施
民法典草案第1077条新增设的离婚冷静期制度,引发网民大讨论,并伴随着一定的担忧和误解。为此,法学法律工作者指出,离婚登记程序中冷静期的设立,符合我国“保障离婚自由,防止轻率离婚”的立法指导思想,也体现了国家对离婚问题的适当干预,这是十分必要的。
2019年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其中第1077条新增离婚冷静期制度,即申请离婚登记的双方当事人在向婚姻登记机关递交离婚申请后,需经过为期30天的冷静期,才能领取离婚证,在此期间,任何一方反悔,都可撤销申请。
此新规一出,随即引发热议,其中反对声音尤为强烈。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起针对离婚冷静期的调查。截至2020年1月1日,共有20.9万网民参与投票,结果显示,仅有约27%的人支持这一制度,约56%的人表示反对。反对理由主要为该制度侵犯了个人婚姻自由,还有可能造成人身安全风险和经济损害风险。
那么,离婚冷静期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真的如同部分网友所想象的,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
离婚不只是两个人的事
西南政法大学外国家庭法与妇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陈苇指出,离婚冷静期的设置体现了国家对离婚问题的适当干预,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离婚不只是夫妻两个人的事。
“尤其是当下年轻人的结合,背后往往是两个家庭投入大量资源,共同支持子女组建成立小家庭。”上海市静安区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姚轶捷说,结婚的不易大大提高了离婚成本,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问题成为两个家庭间的矛盾,从而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结果往往是财产贬损、两败俱伤。
此外,离婚对未成年子女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姚轶捷指出,不少未成年人犯罪也与家庭的不和睦、不完整有关。由此可见,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也可能危及社会稳定。
鉴于此,在国际上,不少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都对离婚加以适当干预,以防止草率离婚。
陈苇介绍,各国的离婚制度主要分为单轨制和双轨制两类,前者只能经由法院判决才准予离婚;而在实行离婚双轨制的国家,如我国,可以通过诉讼离婚,也可以夫妻协议后向民政部门登记离婚。
无论实行离婚单轨制还是双轨制,设置离婚考虑期,或者增加离婚登记的限制条件都是国际上的常见做法。如实行离婚双轨制的俄罗斯,夫妻无未成年子女的才可提交离婚申请,之后要过一个月才能进行离婚登记。在实行离婚单轨制国家中,澳大利亚法律要求,夫妻结婚满两年,且分居满12个月,法院才会做出离婚判决,而此后还要再等一个月,经法院查明子女抚养等问题已有合理安排的,该判决才能生效;再如德国,需要分居满一年,法院才会判决离婚。
相比之下,我国的离婚手续尤为便捷,这不利于防止草率离婚。有关部门也认识到这一点。2016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开展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诊断婚姻状况的基础上,注意区分婚姻危机和婚姻死亡,积极化解婚姻危机,正确处理保护婚姻自由与维护家庭稳定的关系”。
由此,多地法院陆续开展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的改革试点工作,离婚冷静期也是其中的改革措施之一。
不过,目前我国的登记离婚程序依然没有相关设置,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只要对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达成书面协议后,就可以马上办理离婚登记。
“而此次民法草案中加入冷静期,统一了离婚诉讼和离婚登记中的冷静期机制。”北京市西城区法院民二庭法官助理曹巧峤说,这在维护婚姻家庭稳定的价值观导向方面,增强了法律的完整性。
陈苇也认为,离婚登记程序中冷静期的设立,符合我国“保障离婚自由,防止轻率离婚”的离婚立法指导思想。而网友将其解读为“以牺牲婚姻自由为代价维护家庭稳定”,这是不符合我国实际的。离婚冷静期的设置,主要是为防止草率离婚,挽救尚未破裂的婚姻关系,以保护双方婚姻当事人的利益,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但并不是不准离婚。
网友对离婚自由的敏感,恰恰反映了当下一些年轻人对婚姻认识不足。婚姻不仅是两个人情感的升华,更意味着责任,这不仅包括夫妻对彼此的责任,还有对双方父母、子女等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步入婚姻就应当担起这些责任,维护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利益。
陈苇指出,法律保障婚姻自由,但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尤其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离婚冷静期的设置正是出于对其他家庭成员权益的考虑。明白了婚姻中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就不难理解法律对离婚进行适当干预的合理性。
“应当设立婚前学校。”陈苇建议,让年轻人了解婚姻的意义,知晓婚姻中夫妻享有哪些法律权利,同时需要承担哪些义务,从而正确看待婚姻。只有这样,才能妥善处理婚姻家庭矛盾,从根源上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
冷静期不是唯一解决方式
网友对冷静期的误解不止于离婚自由问题,纵容家暴也是频繁出现的反对理由。广州市律师协会婚姻家庭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小非分析,家暴的特点在于,施暴者通过种种方式,对受害人进行心理、生理、经济等方面的控制,想要摆脱极为不易。网友担心,受害者好不容易争取到离婚机会,增加冷静期可能会延长家暴噩梦,甚至使之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不过,专家表示,面对家暴,现行的法律制度有许多解决方式,足以弥补冷静期可能存在的漏洞。受害者可以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告诫令等,警方会在第一时间介入。法院还设有快速通道,接到申请后72小时内必须做出裁决,以及时保护受害者。这些保护令、告诫令在婚姻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申请,不必依附于离婚诉讼,没有任何限制。
此外,陈苇指出,家暴是诉讼离婚中准予离婚的法定条件之一,即使无法在民政部门登记离婚,受害者还可以采取诉讼离婚的方式。
而处于离婚诉讼中的冷静期,更不用担心家暴问题,多地法院工作人员、律师均表示,如果夫妻一方实施家暴,法官会立即终止冷静期。
除了家暴问题,也有网友担心,可能存在夫妻一方趁着冷静期偷偷转移财产等经济安全问题。对此,专家一致认为,冷静期的设置不会强化夫妻一方的经济风险。
李小非指出,无论有没有冷静期,在离婚准备期间,一方为了达到减损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伤害对方利益的目的,而转移财产的情况都是大量存在的。离婚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而至冷静期阶段实际已进入尾声,一切几乎已成定局。
因为根据民法典草案的规定,夫妻双方向民政部门递交离婚申请后,才会开始冷静期,此时双方已达成离婚协议。冷静期只是让双方慎重考虑是否确实要解除婚姻关系,而子女抚养、财产分割、债务承担等问题都已在协议中敲定,冷静期内无法再改变。
专家指出,如果夫妻一方想令另一方损失财产,实际在冷静期之前就已存在隐瞒财产的情况,或已经尝试损害另一方利益。因此不能把经济风险归咎于冷静期。
而在离婚诉讼的冷静期内,发现存在一方转移财产的情况,法院将立即终止冷静期。此外,曹巧峤介绍,法官会及时要求当事人签署夫妻共同财产申报表,固定财产范围,并告知财产移转的风险和惩罚。
陈苇提醒,如果发现存在经济风险,当事人应当保存证据,法院会依职权调查夫妻双方财产情况,让另一方交出隐匿转移的财产,并做出不利于后者的判决,从而保护受害者的财产权益。
应当看到,冷静期不是离婚的唯一制度设定,也并非独立于相关法制之外,“它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与其他举措相互衔接补充。”陈苇表示,单独拎出来对其批判有失偏颇,也没有意义。
深入探究,“网友对冷静期的诸多误解,实际上暴露了当前法治宣传不到位的问题。”陈苇指出,无论是人身安全风险还是经济风险,法律中都有一定的预防和保护措施,关键是要让婚姻当事人知晓,并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草案细则有待完善
对于民法典草案中的规定,有人大代表建议应设立离婚冷静期甄别机制,涉及重婚、家暴、遗弃、恶习等情形的,没有必要给予冷静期。对此,陈苇认为不现实,因为这些情形需要举证,并查明证据的真实性,而离婚登记机关只是行政机关,没有调查和辨别证据的能力和权力。如果存在这些情况,夫妻一方可以提起离婚诉讼,由法院依职权进行查证并解除婚姻。
相比设置排除性规定,专家认为,更应增加保障冷静期内调解工作的实施细则。李小非指出,仅给出冷静时间是不够的,如果没有配套机制加以干预,原有的纠纷很难自行化解。陈苇建议,可以在婚姻登记机关设立婚姻家庭调解中心或婚姻家庭问题咨询中心,为当事人化解婚姻家庭纠纷提供指导和帮助。这能帮助婚姻当事人妥善处理离婚问题的积极作用,实现我国保障离婚自由,防止轻率离婚的立法目的。
从法院实践来看,调解人员能够帮助当事人更好地理解、接受并配合冷静期内的矛盾化解工作,从而更好地发挥冷静期作用。姚轶捷说,有部分当事人起初对冷静期不理解,但在接触过调解员,了解冷静期的设置目的和流程之后,都能接受这一制度,“至今还没有遇到过坚持拒绝冷静期的夫妻”。
另外,在稳固婚姻的实际效果上,加入调解的冷静期作用十分显著。曹巧峤说,对经过冷静期调解后和好或撤诉的婚姻双方当事人,由家事调解员、家事调查员和心理咨询师为主体的社会辅助力量曾多次进行判后回访和社会关护,发现超过60%的当事人之后没有再提起离婚诉讼,抽样回访反馈报告也显示,这些婚姻当事人的婚姻状态趋于稳定。
姚轶捷还指出,即使调解无法挽回婚姻,也有助于当事人理智面对存在的矛盾,妥善处理相关问题,实现好聚好散。现实中除去冲动离婚,很多坚决离婚的夫妻实际上对财产处理、子女抚养等问题并没有头绪,而由于彼此间失去感情和信任,处理问题时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忽略了包括孩子在内的其他家庭成员。
这类夫妻实际已无法自行解决矛盾,反而会不断激化矛盾。即使解除了婚姻,双方之间的根本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继而引发子女抚养、探望、抚育费支付、房产处置等方面的后续问题,甚至由此产生更多诉讼,乃至双方父母加入官司。
在这种情况下,外力帮助是十分必要的。姚轶捷说,调解员的工作就是帮助当事人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矛盾最小化,降低离婚成本,实现和平分手。此外,调解员还会就如何处理亲密关系、今后如何教育孩子等问题提供专业意见,协助当事人迈过离婚这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