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北京法院“多元调解+速裁”结案近36万件
本报讯(记者赵春艳 通讯员王元义) 近日,北京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北京法院开展“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总体情况,并发布2019年多元调解“十大典型案例”。
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靳学军介绍,2019年北京法院坚持以统一管理部门、统一调解员的管理使用和培训、统一工作流程、统一信息系统等“四个统一”为路径,持续深入推进“多元调解+速裁”工作,加强诉源治理,巩固诉讼前端快调速审、后端精审细判的审判工作格局,推动案件繁简分流,促进纠纷在基层和源头化解的作用开始显现。
据统计,全市17家基层法院运用“多元调解+速裁”机制共结案357528件,比去年同期增长40.6%,前端速裁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48天,比后端平均审理时间缩短21天。
据了解,全市法院将“多元调解+速裁”工作统一纳入各院立案庭职责范围,实现一体化推动,在集中调解资源、发挥规模优势、统一裁判尺度、强化规范管理等方面的优化集约效应不断显现,通过积极汇聚各方调解资源,全方位、立体式多元调解网络进一步完善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法院特邀人民调解员已达1294名,其中常驻法院的达到494名。与110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立诉调对接关系,吸纳2090名行业性专业性特邀调解员,覆盖了房地产、金融、医疗等20余个专业领域,调解阶段也拓展到诉前、诉中及执行全流程。与市司法局、市律协合作开展实习律师参与先行调解试点工作,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市网信办、市住建委、市证监局、市知识产权局等行政机关建立行业领域专项诉调对接机制,促进纠纷源头化解。
据介绍,全市法院全面推行“1+N”调解速裁团队模式,494名常驻法院特邀调解员、347名速裁法官与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共同组建“1+N”调裁审判团队,由速裁法官对特邀调解员进行“一对一”指导、审查、监督,形成法院附设紧密型诉调对接工作模式。同时,狠抓调解员业务统一培训,2019年培训次数达136次,共培训调解员2935人次,不断提升调解员队伍业务素质和调解能力。另外,北京法院统一工作流程,制定《关于规范先行调解工作的操作规程》《民事速裁快审案件审理工作规范》等19个规范性文件,打通分流、调解、速裁、精审的程序关口,实现各程序之间的有机衔接。
同时,北京法院大力推进“多元调解+速裁”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对纠纷化解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建立包括网上预约立案、微信预约立案、京津冀跨域立案、微信快速立案等4项内容的立体化线上立案系统,在全国率先上线案件繁简分流、多元调解、速裁一体化的“北京法院分调裁一体化平台”,研发上线“北京移动微法院”公众号及小程序,实现网上预约立案24小时不打烊,只让当事人跑一次甚至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纠纷。
发布会还通报了北京法院2019年度“多元调解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三个案例是法院通过诉调对接机制将案件委派给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化解了涉证券、投融资领域的矛盾纠纷。典型案例中不仅有影视明星通过调解维护个人姓名、肖像权,兄弟姐妹通过调解解决继承事项修复亲情等涉及个人利益的案件,更有一些为首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案例,体现出“多元调解+速裁”工作对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