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法律实施“最后一公里” 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纪实

 2019年1月《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条例实施半年多,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对其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打通法律实施“最后一公里”。


执法检查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




制定一部良法很重要。保证良法有效实施,充分发挥设计功效,更为重要。

2019年12月30日,《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监督办法》正式颁布,自2020年2月1日起施行,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所属机构、下级部门以及依法监督管理的单位履行优化营商环境职责情况实施监督。

2019年1月,与党中央、黑龙江省委决策部署思想同心、目标同向、步调一致,力求破解营商环境痛点堵点难点的7章63条——《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法规实施仅半年多,2019年9月至11月,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便对其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打通“最后一公里”。

执法检查,怎样找准问题

执法检查,重点在于找问题。

怎样找准问题,这是个问题。

在7章63条中,选出22个重点条款,以点带面,重点围绕最突出矛盾、最关切问题,看落实、找差距、寻对策。目标指向很清晰:特别关注政府责任落实情况,特别关注“放管服”改革实施情况,特别关注政府机构守信情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了解条例执行得严格不严格、落实得到位不到位,人大代表怎么看,企业反应怎么样,社会效果怎么样,刚性约束作用是否真正发挥出来,是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执法检查不可能面面俱到,如何精准查找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存在的真实问题?暗访各地行政办事大厅、办事窗口,委托黑龙江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全省13个市(地)共计完成对5000个企业的电话调查问卷。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带队的5个检查小组,先后召开了293户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开办时间企业负责人参加的30余次座谈会。“以往都是用大段时间谈成绩、成果,最后才不痛不痒地说一些问题和不足,而此次执法检查座谈没有多余话,开宗明义、直奔主题、直面症结。”市场主体负责人、五级人大代表如是说。

会下,5个检查小组以随机选择和“背对背”方式对市场主体负责人进行个别专门访谈,更令他们彻底打消顾虑、放下包袱、敞开心扉……

如何形成人大监督工作合力?以“四级人大联动、五级代表参与”方式开展。执法检查组未到之处,各市县级人大常委会及乡镇人大主席团按照同级监督原则,对本级条例实施情况开展自查。同时,受上级人大常委会委托,按照以下看上方式,向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反馈上级执法部门贯彻条例的情况。

执法检查报告,是法律巡视成果的集中呈现。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胡亚枫指出,报告要在充分肯定条例贯彻实施成绩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反映问题、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上,问题部分不能少于报告篇幅的三分之一。

2019年12月,最终“出炉”的执法检查报告包括附件定稿为39页,近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市场主体反映的部分具体问题和建议,不留情面,直接点名。

不开“清谈馆”,要当“实干家”

没有好环境,招不来商,引不来资,招来了也留不住。企业无论大小,都期盼有更好的营商环境,让自己轻装前进、加速奔跑。

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指出,不开“清谈馆”,要当“实干家”。

2019年来,阿里巴巴、新希望、吉利、融创、绿地、恒大等一批知名企业陆续到黑龙江考察洽谈合作,东北亚国际贸易中心、恒大文旅产业园、北京泰银生物制药、冰雪大世界四季冰雪等一批大项目签约落地。仅在前三季度,全省新签约内资项目1078个,实际利用内资1055.1亿元,释放出“投资必过山海关”的强烈信号。

2019年3月1日条例颁布实施后,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重塑营商新环境的意见、复制推广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实施方案、“清赖行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办事不求人”工作的指导意见、“头雁”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务实性制度政策。

各市(地)、各部门全面推行流程再造,全力推进“办事不求人”,在重点领域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开展省市县三级行政权力事项标准化规范,集中清理规范省级权责事项,严格执行并联审批、联合预审、一图会审等制度……

在探索“承诺即开工”模式中,哈尔滨新区实现了拿地后9天就获得施工许可的新区速度;七台河市联顺生物制药项目,从项目签约到破土动工仅用42天,刷新了重大项目落户速度纪录;大庆市新投资的伊利液态奶项目,开工时间比预定时间提前了1个月。

积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坚持与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相结合,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

齐齐哈尔市开展涉及民生、金融专项执行活动,为企业、自然人共计回款5.47亿元。大庆市制定了司法服务保障实施意见100条,开展“百日清案”信访专项行动,为胜诉企业执行回款8.2亿元。

鹤岗市为民营企业开设了“诉讼绿色通道”,当天立案,当天流转,当天分案,当天排期开庭。2019年上半年,该市两级法院通过绿色通道,审执结涉民营企业案件4411件,同比增长92.3%。

数据有些抽象,却充满说服力。调查问卷显示,77.52%的被访企业认为2019年办事的方便程度和快捷程度有所提高;67.36%的企业认为“最多跑一次”能做到;71.52%的企业认为“一窗办理”能做到;企业对公用企业及有关部门服务的满意度为64.00%;企业对司法机关执法满意度为68.08%……

“最后一公里”,具体在哪里

2019年12月16日,在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胡亚枫在向常委会作实施情况的报告时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条例实施的成效还是初步的。对标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要求,对标先进地区做法和市场主体期待,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条例的有效实施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委员们在审议中指出,实际上各市(地),尤其是县(市)在具体落实过程当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这次执法检查只是冰山一角,堵点在“最后一公里”,痛点也在“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具体在哪里?

部分审批权限在交接过程中,原单位权限已交接,新单位以权限暂未获取为由,不为企业办理相应手续,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在这里形成了“死结”。企业直言,有的部门“脸好看、门好进、事难办”,有的“饭不吃、礼不收,但事也不办”。  

“背对背”访谈中,企业反映注销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注销手续依然繁琐。暗访中发现,一些地方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办事大厅审批事项不集中、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共享、窗口服务不周全等问题。群众反映,一些地方社保、医保等窗口有时仍然存在“排长队”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社保医保每月设置了缴费期限,不能随到随办,地方无权压减办事流程,且网上办理流程繁琐,亟须从省级层面压减办事流程。

暗访中发现,政务服务大厅还有一部分办理事项不能及时推送到受理和审批人员处,部分群众不知道可以网上预约、办理,知道的也反映流程复杂、使用不便。各地多数部门信息网络平台没有统筹建设,不同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都是在纵向专网上运行,条块分割严重,部门间横向信息不能互联互通。

个别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履行向市场主体作出的政策承诺和依法订立的合同,对因改变政策承诺、不履行合同约定对市场主体造成的损失,也未能予以补偿、赔偿。

“双随机、一公开”在有些地方还没有落实,重复检查、违法执法等问题仍然存在。有的基层执法人员机械执法、任性执法现象时有发生,专业化素养有待提升。基层干部对政策把握不准确、边界模糊的现象,导致执行政策顾虑较多。

有的司法机关随意扩大企业高管传唤范围、违法采取强制措施、案件久拖不决、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及执行难、执行慢等问题仍然存在。

调查问卷显示,在问及企业遇到困难能否及时和政府沟通并得到帮助时,表示能及时沟通并得到帮助的企业为57.12%。2019年与2018年相比,表示政府与企业沟通变多了的企业占55.20%。    

这次执法检查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据悉,为了推动问题的解决,2020年下半年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对本次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建议研究处理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及满意度测评。

2019年12月30日,《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监督办法》正式颁布,自2020年2月1日起施行,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所属机构、下级部门以及依法监督管理的单位履行优化营商环境职责情况实施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