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创新推动地方法学会建设
本报讯(记者孔令泉) 上海市法学会自第十一届理事会组成以来,注重创新推动地方法学会建设,团结凝聚人才,开发优质内容,建设流量平台,动员社会参与,创新打造新时代地方法学会超级IP,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平安上海、法治上海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团结凝聚人才
“法学会工作就是为党做好法学法律界所有人的工作。上海市法学会广泛团结凝聚法学法律界人士,不断增强法学会的政治影响力,牢牢把握法学会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施伟东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上海市法学会以青年人才建设破局,率先建设“上海青年法学法律人才库”,依靠各法律院校和实务部门党组织支持,把全市法学法律界45岁以下崭露头角的近200名青年才俊尽数纳入人才库管理。通过逐个谈心谈话,宣传推介,每半年公布各单位青年人才的培养使用情况。
上海市法学会还规划了不超过50人的资深专家库、不超过100人的法学法律专家库和500人左右的涉外法律人才库,让法学法律界有抱负、有作为的人士在法学会工作平台上都有施展空间和归属感。
同时,市法学会用刊物、新媒体及会议等各种载体,尽可能强化“法学会是法学法律人之家”的群体共识。还特别注重高质量会员的发展工作,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把法学法律界有真才实学之人尽可能吸收入会,把发展势头好的法学法律相关机构有序发展为团体会员。
开发优质内容
在施伟东看来,法学会有法治专业内容生产的天然优势。上海市法学会出台了《上海市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增强其学术组织、学术考核、学术引领功能,推动研究会真正成为有行动力的品牌学术团队,心无旁骛、专注学术,生产法学会核心专业内容。
同时,着力打造学术高地,继《东方法学》成功入选国内三大权威社科核心期刊行列之后,又着手布局《上海法学研究》转型为“会员刊+学术集刊”。与中国知网战略合作的“《上海法学研究》学术集刊”,计划每年公开出版24卷1000万字,成为法学法律界重量级的学术文库,为法学法律新星脱颖而出搭建大平台,形成上海市法学会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池。
建设流量平台
上海市法学会专门成立了“新媒体编辑部”,全力打造法学会自己的流量平台。在没有流量就没有影响力、没有话语权的当下,新时代地方法学会建设,流量平台建设被视为重中之重。
上海市法学会注册了抖音、快手等各种新媒体的官方账号,将微信公众号作为统一信息入口,自2018年3月21日上线以来,坚持每个工作日更新,总计发布1200余篇,总阅读数超过160万人次,为法学法律界的新锐公号,获颁“2018最佳政务传播群团组织奖”。
市法学会注重用好法学法律界自带流量的网络红人,设置有讨论空间的开放性议题,策划更有吸引力和传播价值的活动,生产更多可视化内容等等。在实施法学会机关的“微更新”中,精心将法学会机关作可视化的呈现,做“可以看的法学会”,将法学会机关打造成法学法律界的“网红打卡地”。
同时,以法学会微信公众号为支点,打造横跨各种活动、学术会议、出版物、官网的跨媒体融合传播新格局。法学会建设的新媒体工作室,自主开展流媒体的批量化生产,带动融合传播。筹建法律服务质量评估中心,发布《上海法学法律人才学术活跃度评测报告》,引领融合传播。
动员社会参与
施伟东认为,法学会作为群团组织,组织动员社会是看家本领。法学会既要善于开源节流,更要善于投身时代发展洪流,方得源远流长、事业丰盛。
上海市法学会择优遴选热爱法治事业的合作伙伴,聚合行业优势资源,共同加强法学法律界学术生态建设,切实提高支持服务水平,帮助法学会为法学法律界生产更多高品质专业公共服务产品。同时加强区域合作,共同签署了《沪苏浙皖法学会关于建立长三角区域法治研究协同机制的意见》,合力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市法学会积极参与上海市委研究室、市委政法委、市决策咨询委、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市政府参事室、市政协社发委等权威机构的决策咨询和重大课题研究,学习智库建设经验和更专业的社会动员能力,为建成高端智库打基础。同时布局世界级学术活动,举办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与法治高端研讨会”,发布《人工智能与未来法治构建上海倡议》,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法治研究的全球领先优势,今年进一步成为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的主承办方。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协办“进博会法律论坛”。
“我们将不忘正义初心,牢记法治使命,创新打造新时代地方法学会超级IP,努力建设与全球卓越城市相匹配的法学会,为更好服务‘五个中心’建设国家战略积极贡献法治智慧和力量。”施伟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