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矛盾化解的“门源模式”
青海省门源县针对近年来社会矛盾纠纷多样性的特点,探索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新思路,推出“老马调解室”“365调解室”等特色调解品牌,实行“十户联治”小组等管理模式,使疑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维护了社会稳定。
老马调解室:有事找“老马”
8月14日上午,在门源县青石嘴镇“老马调解工作室”里,一场调解正在进行。
今年7月份,当地村民黄某驾驶轿车过程中,撞上突然从巷口出来的马某后致其死亡。这已经是“老马调解工作室”针对此事的第三次调解,一个月之前,经过两次调解后,双方本已确定赔偿金额并签订调解协议书,但马某家属反悔,要求增加赔偿金额。
由于多次调解过类似矛盾,在充分考虑双方当事人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老马调解工作室”主任马万仓目前正致力于按原定赔偿数额促成双方和解,“我们的职责就是把矛盾调和,平稳和谐的把事情处理好,最终目的是把事情从高温降到低温。”
在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青石嘴镇,“老马调解工作室”的“老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地老百姓有个家长里短、磕磕碰碰或是不能解决的矛盾纠纷,只要“老马”出场,必能帮他们圆满解决。
青石嘴镇地处国道227线和省道木线交汇处,是青海河湟地区通往甘肃河西走廊的重要交通枢纽,是门源县地域较大、人口相对集中、各种矛盾纠纷高发多发的乡镇。另外,辖区内部分群众在调解过程中更容易接受身边一些有威望的人劝解。
2013年初,青石嘴司法所在县司法局的指导下,探索建立“个人调解室”工作模式,从特邀调解员队伍中挑选出2名调解员组建“个人调解工作室”。之所以叫“老马”,是因为最开始建工作室时2名调解员都姓马,又都是平均年龄55岁以上的老人。
“老马”不是一个人,而是由4个人组成的团队。他们是村民眼里有威望、“靠得住”的人。最小的“老马”已近六旬,最大的已近七旬,是村里的“老资历”。以前都曾担任过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会计等职务,在村两委任职时还是村调委会的调解员,一直从事人民调解工作,调解经验丰富。
据了解,“老马调解工作室”是门源县乃至青海省第一个以调解员姓氏命名的工作室。
成立运行近5年来,“老马调解工作室”取得不俗成绩。据统计,近5年来,工作室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300余件,调解成功1250余件,调解成功率保持在96%以上。2019年上半年,老马调解室共调解各类矛盾284起,调解成功272起。调解的纠纷主要包括婚姻家庭、婚约纠纷、邻里纠纷、劳务纠纷、意外伤害等多个类型。近年来,“老马调解工作室”加大了涉及农民工工资的调解力度,为农民工追回血汗钱48万元。
记者了解到,随着“老马调解工作室”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临近乡镇的农牧民群众也慕名而来。派出所在处理涉及民事纠纷的治安案件时也会邀请调解员到场参与调解。
“365调解室”:天天都开门
“365天为民服务不间断”,门源县东川镇有一个“365天,天天都开门”的调解室。
门源县东川镇位于门源县境南部,下辖12个村民委员会,辖区内居住着汉、藏、蒙、土、回等多个民族,人口近3万人,是青海省海北州人口大镇。近年来,随着东川镇经济社会的发展,辖区内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山林土地、债务等矛盾纠纷日益增多。
针对此情况,东川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于2018年选聘了2名党性觉悟高,思想素质强,群众基础好的老党员、老支书成立了“365调解室”,打造适合辖区矛盾纠纷需要的人民调解工作品牌。
婚姻家庭纠纷在东川镇各类纠纷中最多,占比70%左右。虽然“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在东川镇,“365调解室”协助解决了当地不少婚姻家庭纠纷难题。今年上半年,东川镇却藏村村民宋某与丈夫王某因为家庭琐事闹得不可开交,由于王某嗜酒,在外务工挣的钱也私存在自己的“小金库”中,宋某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来源,一个人负担家庭开支的她因无法承受经济压力,向“365调解室”申请调解。
调解员从维护家庭和睦及孩子成长教育的角度反复向王某讲解维系婚姻及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终于让王某意识到离婚对家庭和子女未来教育、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做通他的思想工作,王某承诺未来将照顾好家庭和孩子,并承诺今后一切钱财由女方负责。
“通过你们的调解,我们又生活到一块了。”7月中旬,调解员回访时了解到,宋某与王某已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化解、第一时间处置,是“365调解室”的工作目标。自调解室成立以来,已调解矛盾纠纷140起,调解成功135起,调解成功率达96.4%。
“调解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大作用。通过“365调解室”,及时把民间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地预防因家庭婚姻、邻里纠纷而产生的恶性事件等。
“十户联治”:330个小组
“十户联治”,即各村以“十户”为一个单元,合理划分本村辖区人口和责任区,形成联点领导和驻村干部监督村两委、村两委监督各组长、组长监督农户、农户相互监督的网络化管理格局。
今年3月份,浩门镇成功化解一起家庭纠纷,即得益于“十户联治”的管理模式。
浩门镇疙瘩村七旬老人雷某有三个儿子,之前一直与二儿子生活,二儿子去世后雷某便独自生活,后因病生活不能自理,由大儿子照顾其生活起居。雷某的病治好后,一直未对其尽到赡养义务的三儿子也要求照顾雷某,但大儿子认为其“目的不纯,想要分家产”,双方因此发生矛盾纠纷。
谭世孝、杨延成既是浩门镇疙瘩村村支部书记、主任,又是浩门镇司法局调解员。雷某所在的“十户联治”小组组长甘德忠得知此事后,向谭世孝、杨延成反映此事,希望对雷某的家庭矛盾进行调解。在甘德忠的配合下,谭世孝、杨延成与村妇联主席冶玉莲一边征求雷某意见,一边做雷某儿子的思想工作,最后将三方请到一起沟通,此事最终达成和解,雷某的两个儿子握手言和。
“这起家庭矛盾的解决得益于‘十户联治’,小组长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问题,及时处理,真正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浩门镇党委副书记许秀琴告诉记者。
据了解,疙瘩村独居老人较多,该村500余户居民约有40户是独居老人,此事的圆满解决为该村独居老人的赡养问题提供良好借鉴,“因为这件事的影响,很多独居老人得到子女的照顾。”
“十户联治”原为该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营造整洁优美、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城乡人居环境制定的管理办法。按照“十户”为基准,浩门镇下辖的9个行政村、4个社区3000余户居民共划分为330个“十户联治”小组。
“十户联治”应用于环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之后,今年3月份,浩门镇将社会治安、孝老爱亲、邻里团结、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十户联治”机制治理范围,逐步形成广大群众共治人居环境、共享发展成果,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