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为笔,调解为墨,写好“和”文章

广东省佛山市诉前和解中心——

 

刘创新 曾大进

 

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社会矛盾纠纷呈多发易发态势,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大幅攀升,不但影响了司法资源的均衡配置,也增加了群众的维权成本。为此,今年6月,佛山市在市、区两级揭牌成立了诉前和解中心,为该市探索群众纠纷多元化解再添途径。据统计,自该中心成立以来,共受理诉前和解案件3900件,结案2866件,已结案件中调解成功1337件,调解成功率46%

 

溯源分流

变导入诉讼为诉前和解

诉前促和实体化。早在201811月,佛山市就谋划出台《佛山市构建群众诉求服务体系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工作方案》,率先提出了建立诉前和解中心的设想,明确佛山市诉前和解中心由佛山市委政法委统筹,市中院牵头建设,实行双重管理。诉前和解中心整合人民法院、行政单位、社会力量等资源,主要负责对人民法院调解前置分流的民商事案件进行集中诉前调解。诉前和解中心紧扣诉前环节,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横向上与信访诉求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起,纵向上与人民调解等诉源化解、人民法院的诉讼化解一起,形成了矛盾纠纷诉源+诉前+诉讼的多方主体、多层递进的矛盾纠纷化解链条。

诉前分流清单化。健全案件识别、筛选和分流机制。建立分流清单,明确调解范围,对劳动争议等28类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登记诉前民调案号,引入和解中心调解;建立除外清单,划明诉调界限,明确新类型、重大疑难复杂等6类案件不得引入诉前和解中心调解。

诉前费用杠杆化。对调解协议申请法律确认或调解撤诉的,将视情予以减免诉讼费用,对无正当理由不调解或者因恶意导致调解不成的,酌情增加其诉讼费用负担,鼓励和引导当事人对适宜调解的案件,通过诉前调解方式解决。

诉调对接

变严格程序为绿色通道

诉调依据标准化。实现和解中心调解标准与法院裁判标准的深度对接,体现诉前调解的专业性,保障调解结果的公平性和可预期性。诉前和解中心在法院的指导下编写了离婚纠纷、买卖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纠纷等1630个典型案例汇编,并提炼争议焦点、明确调解依据、统一调解标准。

诉调对接快速化。在诉前和解中心配备速裁团队,速裁法官团队与中心调解员一一对接,及时做好调裁衔接。法院立案庭登记诉前民调案号后,当日内将卷宗线上线下同步移转至诉前和解中心,实行全程留痕、动态管理。调解成功的案件直接由法院办理司法确认手续,调解不成功的案件由法院速裁团队优先快速审理。今年66日至730日,佛山市法院速裁团队共收案3182件,结案2436件,其中佛山市中院速裁团队新收1645件,结案1507件,平均审理周期仅10天。

调审衔接程序化。建立无争议事实记载机制,当事人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在征得双方当事人书面同意后,由调解员填写《诉前调解案件无争议事实记载书》,为法院速裁法官审理提供参考。确认送达方式。由调解员指导当事人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减少案件公告送达比例,压缩送达周期。提示纠纷风险。调解员发现可能存在虚假调解或有可能激化矛盾的,及时提示,将矛盾纠纷风险研判的关口前移。

 

凝心聚力

变单一调解为多方联动

调解服务专业化。通过公开选聘、申请推荐、审查筛选等程序,组建由专职调解员、行业调解员、特邀调解员构成的三员调解队伍。专职调解员均要求具有法律本科以上学历或调解工作经验,定期由资深法官对其开展全科调解能力提升培训。调解员实行个案补贴制度、工作质效和纪律作风考核制度。目前佛山市两级诉前和解中心共配备专职调解员40名,行业调解调解员492名,特邀调解员255名。

调解服务精准化。建立调解员名册制度,当事人可共同选择调解员,通过提供定制式调解服务,提高调解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实行对口分案。对普通案件随机分配给全科类专职调解员;对特定类型纠纷,优先分派给相关领域的专科类调解员;对社会影响较大或具有典型意义的特殊案件,邀请专家类特邀调解员,开展重点调解,形成立体化调解格局。

诉前解纷多元化。整合推动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工会、妇联等单位或组织派员进驻诉前和解中心,推进专业类纠纷多元化解,最大限度汇聚跨部门、跨领域的解纷资源,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多点联动的诉前解纷合力。

 

数据共享

变系统内联为互融互通

调解方式智能化。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线上调解信息平台,全面覆盖纠纷受理、分流、调解、反馈等各项流程,推动纠纷解决的智能、便捷和高效。推行远程视频调解,设置远程视频调解室,通过网络视频开展面对面调解,降低当事人解纷成本。

调审信息一体化。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与法院诉讼服务网、案件信息管理系统的融合对接,实现与法院审判数据、资源、信息的共享互通,通过同类案例分析、裁判结果比对等应用,为调解员、当事人提供纠纷化解指引。

解纷平台系统化。将诉前和解信息平台纳入群众诉求服务总平台,与信访诉求信息平台和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平台及其他党政机关信息平台无缝对接,对群众的诉求依责受理。同时,以构建社会共治智云为抓手,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与政务服务数据深度融合,打造一个集政务服务、社会服务、政府与群众互动等功能性平台,建设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群众诉求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