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的警务室
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北侧山峁上,保留着距今约4000多年历史的石峁遗址。石峁遗址面积大约430万平方米,经考古确认石峁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是我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
在石峁遗址旁边,驻守着一个三个人的警务室——神木市公安局石峁警务室,这三名平均年龄31岁的年轻辅警负责守护430万平方米的文物保护区。
三名辅警守护430万平方米文物保护区
神木市公安局石峁警务室2012年设立,现有辅警3人,平均年龄31岁,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
这支队伍中最年轻的辅警张帅,是一名“95后”,2016年从警后便分配在石峁警务室;最年长的辅警叫李玉刚,现年37岁,2011年加入公安队伍,2012年调至石峁警务室工作。
三名辅警主要负责保护区内的日常巡逻工作,主要查看保护区内可疑人员、车辆,有无盗墓挖掘痕迹及村民违建、违法栽种行为等。
据了解,遗址保护区由6个村小组组成,现有户籍人口2000余人。保护区地貌复杂,沟壑纵横,人口居住分散。这意味着一个警务室至少要承担两个村小组的工作。
由于保护区范围较大,道路还没硬化前,巡逻车辆到不了的地方只能以步巡代替,民警巡逻一圈需两个小时左右,夜晚巡逻难度较大,巡逻时间相对更久。
老警带新警 提升凝聚力
随着石峁遗址保护区的发掘及上级部门的重视,遗址区域土地资源保护工作与发展经济的矛盾近年来日益尖锐,这给民警的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队伍如何增强凝聚力、矛盾纠纷化解如何更加高效?都要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
刚分配来的新警,往往缺乏系统性的学习,为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完成角色转换,老民警想法主动教,新警边梳理归纳边消化吸收。
“群众工作无小事,更无捷径可走!”辅警李玉刚深有感触。警务室民警白天集中入户走访,晚上专题研究讨论。几经酝酿、讨论,警务室逐渐探索出了“一村一群、一群六员”的互联网+警务模式机制,与村委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保证书”,在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微信群,邀请派出所责任警员、户籍员、巡防员、宣传员、乡镇驻村员、村委会成员入群,为群众提供微平台服务,开展“走访点对点”“服务点对点”“宣传点对点”等工作模式。
依托“一村一群、一群六员”互联网+警务模式,不仅能使民警充分发挥熟悉本村事务的优势,在普法宣传、矛盾纠纷及时排查调处、收集情报信息等方面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达到“面对面,零距离,无缝隙”的状态和效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区,但分片不分家,有事一起帮忙。”李玉刚见证了这支队伍从业务不精到强的转变,工作从被动到主动的蜕变。
“三个防控”做好
“石峁遗址”守护者
为了做好保护区的巡逻保护工作,警务室在日常工作中还总结出全时段、全空间、全民化“三个防控”工作法。
从时间上来说,针对石峁遗址保护区地域广阔、路线复杂的现实,警务室民警24小时不间断巡逻查控,车巡、步巡相结合,白天黑夜相结合,实现全时段安全防护。
从空间上来说,警务室在石峁遗址保护区安装了36个高清电子监控设备,完整的防控体系初步建成,积极引进无人机现代科技产品,专人负责对保护区进行不定时巡逻侦查,实现安全保护无盲区、无死角。
另外,警务室创新推出的“一村一群、一群六员”全民化防控方式,确保民警及时掌握保护区周边动态。同时,通过系列检查,对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文物保护单位提出配置要求,督促配备齐全,确保绝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