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重交通与法律交叉融合发展
2001年开设法学专业,2016年成立交通法学院,山东交通学院交通法学院,将法学专业融入学校“路、海、空、轨”的学科布局,注重交通行业与法律专业的交叉融合,形成了鲜明的交通法学专业特色。
——范冠峰谈山东交通学院交通法学院教科研特色
□本社记者 薛应军
“入主流,重交叉,强特色。”山东交通学院交通法学院院长范冠峰说,山东交通学院是一所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普通本科高校,其交通法学院最大的特色在于“交融通达,法治天下”。该校交通法学院创办于哪一年?它有哪些鲜明特色?日前,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了范冠峰。
学科建设服务学校重点专业
记者:贵校官网资料显示,山东交通学院交通法学院是国内第一所设立交通法学本科专业的高校?贵校法学教育始于哪一年?请简要介绍一下贵校法学学科发展史。
范冠峰:我校是一所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普通本科高校,原隶属于交通部,2000年,划转山东省,现为交通运输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法学在我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01年学校开设的法学专科专业。2005年,学校决定借助行业优势申报法学(交通法学)本科专业。当时,教育部已严控对法学专业的申报,后经过原交通部科教司等单位支持,批准我校设立法学(交通法学)本科专业,2006年开始招生。
2013年,我校获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法学专业成为15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2014年7月,我校单独成立交通法学系;2016年5月,交通法学系更名为交通法学院。
记者:目前,贵院设有哪些专业或法学方向?请介绍一下贵院学科建设情况。
范冠峰:我院设法学本科专业,同时开拓了国际化办学方向,招收国际法方向的海外留学生。近年来,随着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我校其他专业学生报名选修法学二学位的人数也日益增多。
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依托山东交通学院的行业影响,服从服务于学校“路、海、空、轨”的学科布局,将法学专业融入学校发展的重点领域,为各骨干学科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当前,全国法学院校“同质化”现象突出,课程设置、学科专业建设大多拘泥于“大法学”,区分度低。因此,我院根据学校特色,提出了“入主流、重交叉、强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即“入法学专业主流、注重交通行业与法律专业的交叉融合、强化交通法学专业特色”,独辟蹊径,走“人无我有”的专业建设道路,与其他院校法学专业形成错位发展。
目前,我院设有道路交通法学教研室、水上交通法学教研室、航空交通法学教研室三个教研室,分别对应不同研究领域和培养方向。同时,设有一个校级研究机构:山东交通学院交通法学研究中心。学生修完法学专业14门主干课程后,我们再细分方向培养。具体而言,学生大三时,可以选择细分方向,如选择道路交通法方向,即可以专门研修该方面法学课程。
就业率均在92%以上
记者:贵校生源情况如何?比如,他们主要来自哪些省份?现有学生多少人?师资力量、师生比例如何?
范冠峰:我校法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来自山东的学生占50%左右。普通本科每年招生120人,现有在校学生480人。同时,我院还有30多名留学生和160多名法学第二学位辅修学生。
我院现有专职教师20多名,师生比为1:18。专职教师中,教授3名,副教授5名,30%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同时,我们聘请了10余名资深律师担任实践教学导师,还聘请交通行业专家、知名教授等10余人为客座教授。
我院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着重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60%以上具有律师资格,30%以上的教师有在公检法部门从业的经历。
记者:近5年,贵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大部分毕业生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就业?
范冠峰:近5年,我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2%以上。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法院、检察院、交通行政部门、交通企事业单位和律师事务所等单位。
近年来,随着企业对法务工作的重视,每年都有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交通行业国企来我院招聘既懂法律又懂交通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学人才。目前,我校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这些单位的中坚力量。此外,我们十分重视学生考研和司法考试工作。近5年,我院学生平均考研升学率稳居学校首位,司法考试通过率也在同类院校法学专业中居于前列。
为交通行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记者:据贵校官网介绍,目前,贵院现设有多个与道路交通有关的教研室、研究机构。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些研究机构的情况?
范冠峰:早在2010年,我们发起设立了济南市法学会交通法学研究会;2013年,我们依托法学(交通法学)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起设立了山东省法学会交通法学研究会,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省级交通法学研究机构。该研究会会长由我校校长兼任,我担任该研究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2017年,山东省普法办在我院设立山东省交通法治文化研究基地。此外,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也将交通法学研究中心设在我院,由我校副校长任主任。
依托这些机构,我们先后召开了山东省交通法治论坛、“专车第一案”学术研讨会、两届齐鲁交通法治文化论坛、首届全国交通法治论坛等大型会议,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近5年来,我院教师共出版交通法学专著4部,编写交通法学教材12本,发表交通法学类论文1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2项,主持山东省社科联等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级、厅级科研奖励20余项。
记者:贵院在服务我国交通法治建设、地方法治建设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范冠峰:为交通行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是我们长期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我们依托交通法学专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也有力地推动了政府部门交通法治的建设。2014年,我们与交通运输科技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交通公益法律服务中心;2015年,与中国公路学会合办了全国高速公路高层管理研究班;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合办了全国公路治超培训班、PPP模式法律风险防范培训班;2017年,人民交通出版社、云南省运管局委托我院编写了云南省运管机构权力清单与解析培训教材。2019年,我们中标了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交通法治体系建设相关课题项目。
近3年,我院教师受邀为山东省内外交通行政机构、交通运输企业等培训授课90余场次。学院有一名教师被中国公路学会评荐为优秀师资,一名教师被聘为山东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两名教师被聘为济南市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名教师担任人民法院陪审员,两名教师被山东省信访局聘为信访事项听证专家等。
记者:近年来,法律机器人、电子证据、视频证据等技术不断在司法实践中广泛使用,贵校在教科研中是否有探索?分别做了哪些探索?
范冠峰:我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十分关注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尤其是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法律问题。目前,我们部分老师正聚焦于无人驾驶、网约车等领域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