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垃圾分类的“经济账”

编者按:

一座城市的居民如何处理自己产生的垃圾,反映了这座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因此,垃圾分类除了能够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外,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将垃圾放对位置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重新组织社会、培养居民环境责任意识和公共行为规范的过程。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今年71日施行,其满月成绩单效果显著。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湿垃圾日均清运量比6月增加了15%,可回收物增加了10%,干垃圾则下降了11.7%

地方性法规的倒逼作用可见一斑,各个城市相继推出正式实施垃圾分类的时间表。那么,垃圾分类从源头收集开始,运输分运以及末端处理等环节都将产生哪些改变?细究变化、探讨影响,从源头到末端,我们邀请垃圾处理行业的资深人士,为我们讲述业内人士眼中的垃圾分类。

 


20年前失败的垃圾分类改革

事实上,上海尝试垃圾分类收集在2000年左右就开始了。2000-2001年,上海作为全国8个试点之一,在中心城区600个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我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老百姓的意识很难改变,毕竟这是一个麻烦事儿;其次,分类运输和处理设施没有跟上,仍然是混合收运、混合处理;最后,政府各个部门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举个例子。当年,上海市环卫部门曾经和上海市相关部门联合发起回收废电池,万人兴环保的活动,鼓励小学生将家里的废电池拿到学校进行统一收集,学校再将收集来的废电池交给相关部门。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有关部门却没考虑好下一步怎么做,最后收集来的废电池在宝山的仓库里放了很多年。危险废物处理以及回收循环利用,需要做到事先统筹,比如谁生产谁负责,可以事先和生产制造的企业进行合作,他们或许有更好的办法回收利用。

至于上海目前的分类方式,我认为不如北京的分类方法好。北京的餐厨垃圾、其他垃圾比干湿垃圾的分类更为直观,充分考虑了人们的习惯和现状。这样有利于先将部分湿垃圾分离出来,老百姓无法确定分类的垃圾直接放到其他垃圾箱,最后直接到焚烧厂焚烧处理。

也曾有人建议,厨余垃圾效仿美国的处理方式,即厨余垃圾直接通过厨房的粉碎机粉碎后进入下水道。虽然这种方式无需收集,但是中国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恐怕难以承受。

在日本,垃圾分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厨余垃圾滤水之后是分入可燃垃圾的。这个分类难度比较大,不过,既然整个社会将面临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我认为按可燃和不可燃分类更好,一次到位。所以,日本的分类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垃圾焚烧发电将是主流趋势

目前,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与处置方式主要是3——卫生填埋、焚烧发电以及堆肥。

我们国家建设之初,没有垃圾焚烧厂,垃圾的处理方式只有一种,就是填埋,而且填埋场并不是现在的卫生填埋,只能说是垃圾堆放场。后来,我国从欧洲、日本引进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处理垃圾的方式就变成了以填埋为主,焚烧为辅的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成为大城市的稀缺资源,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等环保问题也不容忽视。于是,垃圾焚烧发电厂兴建速度很快,现在焚烧和填埋各占一半。很多大城市包括上海,争取2020年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目标,未来焚烧将逐渐替代填埋成为生活垃圾主要的处置方式。

至于垃圾堆肥,设想是将垃圾变肥料,变废为宝,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曾鼓励各地兴建了一批垃圾堆肥厂,但最终因无法完全实现无害化又关停了。当年,餐厨垃圾不仅处理成本高,而且产生的肥料纯度不够,销路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并且其10%—40%左右的残渣最终还是需要政府埋单,进行焚烧处理。因为上述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垃圾堆肥处理的应用实际上是处于萎缩状态。

垃圾分类势必增加经济投入

当然,垃圾分类是社会发展趋势。不可忽视的是,垃圾分类收集带来的一系列环节的改变都需要政府有更多的经济投入。

首先,政府经济成本的增加。比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配套设施建设,投放设施、运输车辆的增加等等,一吨垃圾的直接成本要增加70-100元,算上间接成本(人力、物力)估计会超过100元。

其次,环境成本也会增加。任何一种工业的处理过程,都或多或少是一个污染环境的过程。干、湿分离处理将会增加运输负荷,建设配套的湿垃圾处理厂,意味着一个污染源变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污染源。

对于垃圾焚烧发电厂来说,主要有两方面重要影响。一是排放方面。原来的湿垃圾含有大量的水分、氯化钠等物质,而氯是二恶英产生的必要元素之一。由于分类收集,可以说减少了进入焚烧炉的氯的含量,有可能会减少二恶英的产生。二是效率方面。进炉垃圾由于水分的减少,热值会增加,发电效率会提高,服务性能更稳定。

但是,目前干垃圾还达不到完全干的程度,垃圾焚烧发电厂还需要配备渗滤液处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系统。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地垃圾焚烧发电厂是不需要配置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干垃圾十分干,微量的水分可直接蒸发。

鉴于现状,最为理想的规划是将干、湿垃圾处理设施建在一起,一方面便于工程选址,另一方面,可以共享一套污水处理系统,运营成本也会降低。

至于垃圾分类收集对焚烧厂的经济效益,目前影响不大,切实产生影响和效应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现在国内有这样一个说法,如果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收入是3块钱,两块钱是发电收益,1块钱是政府贴费,全国平均水平大概是七分靠发电三分靠贴补。未来,如果分得多了,分得细了,干垃圾总量减少的同时发电量会增加。

对于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来说,影响不大。我国居民生活习惯就会将纸板、报纸等可回收垃圾收集后卖掉,分类后,可回收垃圾会比原来多一点,原本扔到干垃圾中的垃圾会被挑选出来。另外,处理回收垃圾也需要分拣、清洗等等生产成本。有害垃圾因为总量少,其变化影响较小。

国产焚烧设备

排放已达欧洲标准

垃圾焚烧发电可以说是环境工程中最为复杂的,几乎能用上环境工程学科的所有知识。首先,垃圾焚烧发电厂是一种劣质燃料的火力发电厂,而火电厂本身涉及的技术相当复杂。其次,它又是环境工程,涉及烟气治理、水处理、危险废物的飞灰处理、炉渣处理、臭气控制、噪声控制等等。最后,整个流程自动化控制非常高,现在的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一个值也只需要10个人左右。

世界焚烧技术鼻祖在欧洲,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引进欧洲的焚烧技术,80年代改进欧洲技术后,向中国输出。可以说,中国的焚烧发电技术来自欧洲和日本。焚烧的核心技术,可以说以炉排系统为主。我们在此基础上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配套技术等,如今垃圾焚烧发电的烟气排放已达欧洲标准,也开始向东南亚等国家输出相关技术设备。

由于我们国家整个工业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这导致国产设备的可靠性和材质不如发达国家。比如电动机、泵,国产设备不如德国的精密,但也足够使用,只是会影响其使用年限。现在国内一些地方仍偏爱进口整套设备,导致成本过高。国外设备的有些部件其实也是从中国进口,回国组装之后再卖给中国,价格就能上涨很高。

20年前,我参与了上海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仅引进欧洲国家的设备花费了2350万美元,当时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是1∶8.3,不算通货膨胀,将近两个亿的人民币。现在,如果使用中国自主研发的设备,只需要2300万到2500万元人民币,其排放标准能达到欧洲标准。并且,售后服务、建设工期(国外一般5年左右,国内一般2-3年)都有国外公司没有的优势。

 

口述者简介:

  焦学军,从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规划、投资、建设、运营20余年。现任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生活垃圾处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和投资发展部委员,中化商务公司、上海市投资咨询公司的垃圾处理专家库成员。曾就职于上海环境集团,被授予上海市垃圾焚烧学科领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