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瓶装饮用水的“上市”之旅

抽水、过滤、化验、吹瓶、灌装、烘干、喷码、开箱、装箱、封箱、贴标、灯检、膜包、出厂……一瓶瓶装饮用水上市,至少需要这些流程。


 

725日,沿海某市一小型超市里,一瓶售价5元的350毫升瓶装水卖到脱销。尽管价格略高,却没挡住市场热情。

据《2019年中国瓶装饮用水行业消费健康趋势报告》预测,我国瓶装水今年预计将实现10%增长,并突破52%的饮料行业占比;到2020年销售额将接近2000亿元。公众对瓶装水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严。

目前,市场上的瓶装饮用水(或包装饮用水)主要为矿泉水和纯净水两类。之所以受宠,首先在于全球消费者对改善健康状况的兴趣愈加浓厚;其次,瓶装水不含添加香料、甜味剂或卡路里的特点,有的包装饮用水可以有添加剂以改善口感。

最主要的是,它还能给无法获得清洁自来水的人群带来饮水安全。

那么,一瓶瓶装水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整个过程依据的标准和承担的风险又是什么?

 

偷梁换柱

 

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了四家瓶装水生产厂家,涉及福建、河南、湖北、浙江四省。这些厂家产品种类虽不同,工艺流程大致相当。

以福建某水企为例,该公司主要为百余家客户生产定制水,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品牌,水都一样,就是贴牌不同。公司人员说。

据其介绍,他们对外宣称的是天然泉水,可产品已超过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国家标准(GB8537-2018)。泉水矿泉水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种类。

GB8537-2018标准于2018621日发布,今年621日起实施。它替代了GB8537-2008标准,是天然矿泉水的最新标准。但该公司不愿透露超越国标的具体数据。

其实,这家企业的成品水的确来自矿泉,之所以不敢公开宣传,是因为《采矿许可证》早就过期,而我国施行矿泉开采许可制度。

申请从事天然矿泉水开采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持饮用天然矿泉水勘查评价报告、技术鉴定证书、勘查许可证、技术鉴定审批文件和取水许可证等材料,然后依法向所在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办理采矿许可证,并按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

由于矿泉来自地下,所以采矿许可对其开采方式、生产规模、矿区面积有严格规定;对于在地表取水的纯净水生产企业,需要办理《取水许可证》。这两类水,都还得拿到《食品生产许可证》。

也就是说,证件齐全是包装水生产的前置条件,但很难做到。以矿泉水为例,在办证前还要竞标、中标,国内竞争又异常激烈。如2014年,吉林白浆泉开出5万元起拍价,最后以1.5亿元成交,且只获得探矿权。

记者注意到,福建这家水企的《采矿许可证》在2011222日办理,有效期为2015722日,由于它所处4A景区,所以未能续办。

负责人说,很多矿泉都在自然保护区,国家对于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后,矿泉开采证件几乎办不下来。所以很多企业处于无证开采状态,水名也五花八门,有苏打水、磁化水、太空水、活化水、功能水、生命水等。

实际上,自2015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标准实施后,除天然矿泉水外,市场上的包装水只分为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两类。即,不是纯净水就归结为其他饮用水,可很多水企仍在玩概念。

河南一水企负责人说,许多概念并不符合《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类型。

受访的福建这家水企无证开采矿泉后,为了规避风险,他们偷梁换柱将《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中品种明细标为:包装饮用水(饮用天然泉水)。两者区别是,前者要有功能指标,并要符合相关的指标要求;后者则属于生活饮用水范畴。

 

全链条

 

福建这家企业的水源地是两口深井,深度在300米左右。负责人称,每天总共能出原水80-100吨,转化成品水的数量为20多吨,“500毫升的瓶子,出3000来瓶。

按照公司流程,原水从井里抽上来后,会先进入一个很大的不锈钢水箱,初步过滤后进行化验。在这个阶段,还有专门的车间,用吹瓶机将瓶坯吹出瓶子。

瓶坯是由注塑加工在特定温度和压强下,将原料填充到模具的枪模内,在注塑机工作条件下形成,经过注塑加工成型为中间体的半成品,然后经过吹塑加工成为塑料瓶。

瓶坯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它的质量会影响瓶子以及成品水质量。

湖北一水企老板介绍,PET具有一定吸水性,在运输、存放、使用过程中会吸收大量水分,而高含量水分在生产中会加剧乙醛增加,对瓶子有气味影响,导致成品水变味,但对人体影响不大,一般不会出问题。

不过,有关瓶坯的质量问题,也常被官方通报,集中问题涉及乙醛含量超标、溶剂残留量超标、跌落性能差、剥离力不足、负重性能差、抗压强度差。

当瓶坯被吹成瓶子后,工人至少对瓶子进行三次清洗,再进行灌装、烘干、喷码、开箱、装箱、封箱、贴标、灯检、膜包,最后才能出厂,刚出来的水含臭氧,所以24小时不能饮用,这个问题行业难解。福建这家水企负责人的说法,得到其他受访人士认可。

据《2019年中国瓶装饮用水行业消费健康趋势报告》显示,矿泉水企业普遍采用了臭氧杀菌工艺,但存在溴酸盐(2B类潜在致癌物)超标现象。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锦亚在《包装饮用水抽检信息与分析报告》中也指出,2016年至2017年包装饮用水产品不合格率为8.72%,问题集中于溴酸盐超标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主要原因是因加工时臭氧使用控制不当造成。

即便如此,这些年瓶装水竞争异常激烈。受访者表示,大量市场被几个知名企业占据,中小型规模的生存空间很小,开业10家,得倒闭9家。

并且,这些长期从事水生产的老板承认,的确有无良商家不严格按照生产工艺操作,直接将地下水灌装的都有。记者在石家庄某县就看到过这样一幕。

在瓶装水产业链中,物流和营销也是重要一环。记者采访的四家企业均表示,物流成本很大,他们更倾向于让本地区客户自行运输,外地客户才能使用第三方发货。

相比物流,营销和推广才是这些水企最大的瓶颈。资料显示,一些大型水企的广告费每年都过亿。如,某雪山矿泉水,为成为一场活动高级合作伙伴,门槛费用就达2.6亿元。这是我们这种企业想都不敢想的,但不做推广又不行。浙江某水企老板说。

 

致病细菌的空间

 

尽管受访企业称他们的生产安全卫生,但进入生产车间时,均未让记者更换消毒服装,也未对相关物品进行消毒。同行人中,还有人穿拖鞋进入。车间内有的工人,甚至着便装上班。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水企号称在执行国家、地方标准时,还有自己的企业标准。但拒绝透露详细信息,有的老板一问三不知。

另一个奇怪现象是,某知名水企在国内几个省份有水源地,可商标上的成分指标全部一样。每个地方水质不同,怎么可能一样?福建这家水企负责人分析说,应该是统一印刷商标,像钙镁钾钠这样的指标,估计没检测。

还有个问题,很长时间内公众对瓶装水的塑化剂问题争执不休。数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只要不在高温、密闭环境下储存,这个可以忽略。

用塑料瓶盛白酒的话,塑化剂会突出,成品水一般没事。前述河南的水企负责人称,据我所知,瓶装水企业很少对塑化剂进行检测。

有人质疑,瓶装水中含有微小的塑料颗粒能致癌。对此,专家表示,微塑料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除了瓶装水中可能含有该物质,还可能通过食物摄入微塑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微塑料的可见性危害。

但反复、在高温环境下使用,有溶出有害物质的风险。另有专家称,要按照塑料瓶设计功能进行使用,注意尽量不要盛装热水,避免放在汽车后备箱长时间暴晒。

据福建该水企负责人介绍,他们会对每批次产品进行细致检测,官方每年抽检两次,而且还对水源地进行检测。记者注意到,涉及水源地检测时,除了水质、水温等项目,还包括水源地防护情况等内容。

例如,要在水源地设置一、二级防护区,这主要是为了保护水源,避免污染。另外,如果紧靠水源的一级防护区地面也要硬化,否则有可能导致污水下渗污染水质。

据悉,二级防护区内,还得建围墙、铁丝网,无关人员或牲畜不能随意进出;此外,水源流量、温度等如果突然发生明显变化时,水质也有可能随之变化,所以按照要求,企业要对流量、温度等数据进行长期监测存档。

小小一瓶水,涵盖了大大的学问。福建这家水企负责人说。记者注意到,尽管受访商人对于实际问题避而不谈,但官方屡屡公布案例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包装水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常见的是被检测出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的细菌之一,常存在于潮湿的环境,如土壤、水、空气中,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等特定条件下可致病。

官方信息称,出现这两种细菌的原因有三:一是原料水体受到感染;二是生产过程中卫生控制不严格,杀菌不彻底;三是包装材料清洗消毒有缺陷。

要想避免这些问题,企业不仅要严格执行标准,政府监管也要跟上。福建这家水企老板说。另针对保质期问题,他称瓶装水要求12个月以上,桶装水1个月以上,不过,只要不暴晒,时间越长越好,我们仓库里还有20年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