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法学院诚邀专家学者畅谈“类案裁判的智能管理”

本报讯(记者田雄 通讯员戴欣) 近日,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大数据系列活动之“类案裁判的智能管理系统架构与技术实现路径”工作坊在武汉大学法学院举行。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司法案例研究中心主任罗昆应邀主讲。来自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等单位的近2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上,罗昆以“类案裁判的智能管理系统架构”为主题发言时认为,系统建设要以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为目标,深化司法公开、提升审判效能、促进司法公正,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类案裁判中的作用。目前,类案裁判的智能管理系统应当定位为审判辅助系统和审判管理系统,服务审判组织和审判管理者,应追求司法理念、证据认定标准、法律选择、法律理解适用四个方面的统一。就具体系统建设,罗昆认为,包括个案裁判的类案运用系统和类案审判质效管理系统两个部分,并对各自的子系统做了详细介绍。

湖北省高院信息管理处副处长文燕,介绍了湖北省法院1234”工程相关情况。武汉市中院研究室副主任杨丹,结合武汉法院近几年信息化建设情况指出,系统应当能够为法官真正减负,否则推广使用难。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刑一庭庭长游涛认为,数据录入应当有专门的数据录入和数据分析团队,类案管理应注重案件反馈与风险提示。武汉大学司法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巍认为,系统的研发首先应有精通法律与技术的人员,其次要帮助法官发现需求,最后还应当改善用户体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陆伟指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要以现有的平台为基础,做到技术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发展。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余伟建议,应完成数据标准化工作;生成辅助案例报告,进行类案统计;实行系统自动识别推送,尤其是推送相关法条。

另外,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项焱,副教授袁康、余立力、叶小琴,讲师王德夫等分别围绕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