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房山区打造“一+七+N”基层依法治理模式夯实基层法治基础
□房山区司法局
基层是依法治国的根基,基层法治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石。“七五”普法以来,北京市房山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重要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创新基层依法治理模式,不断夯实法治建设基础。市民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普法和依法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2018年,房山区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
高点站位,重视“一”的引导作用
“一”是指自上而下的工作体系。房山区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出台了《房山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的实施细则》。实施细则以夯实“一把手”责任为前提,对普法责任制提出明确要求。在建立健全普法责任制方面明确普法责任,制定普法责任清单和年度普法计划,落实报告责任;在严格落实系统内普法责任方面,压实主要负责人普法责任,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培训,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普法培训考核;在全面履行社会普法责任方面,坚持执法过程全程普法。《实施细则》为全区加强和规范“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成为指导工作的一条主线。
宽度布局,抓好“七位一体”阵地建设
房山区坚持以“谁执法谁普法”为抓手,聚焦基层依法治理,着力构建法治学校、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宣传栏等“七位一体”法治宣传阵地模式,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普法宣传经验。
法治学校,即统筹行政执法单位,成立行政执法宣传队,定期深入村居、社区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提高群众法律意识。法治文化广场,建立融合观赏、娱乐、休闲和法治宣传教育为一体的法治文化广场,寓法于景。法治宣传栏,在社区布置法治宣传橱窗,内容涉及婚姻家庭、社会治安等群众关心的常见和热点问题。法治书架,社区设立法治宣传角,摆放法律书籍和宣传手册,便于社区居民阅读。法治文艺舞台,组织社区文艺骨干创作法治宣传作品,自编自导自演法律素材作品参与社区节目表演。法治微信群,主要用于反映社区群众的法律需求,根据群众的需求情况,为居民提供“订单式”服务。人民调解室,社区成立以退休法官、社区共产党员组成的“人民调解工作室”,为辖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调解服务。
“七位一体”法治宣传阵地模式在基层依法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七五”以来,西潞街道苏庄村、周口店镇黄山店村等14村被评为第六批“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南窖乡水峪村被评为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凝聚力量,发挥“N”的资源优势
“N”即N个普法志愿者。整合法官厉莉爱心团队、隗永贵青春卫士、绿萝普法志愿者服务队、12345蓝盾治安志愿者服务队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将具有法学教育背景、法律从业经验的志愿者吸纳为普法宣传员,壮大普法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普法志愿者工作机制,引导普法志愿者广泛参与普法。截止到目前,全区共有各类普法志愿者10474人,较“六五”期间增加了1882人。
在“1+7+N”模式下,房山区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成效显著,房山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与“六五”末期相比,刑事拘留人数下降6.5%,治安拘留人数下降56%,群众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明显上升,房山区连续两年被评为首都社会综合治理优秀区。下一步,房山区将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总结推广基层依法治理特色经验,提升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积极性和影响力,切实增强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获得感、参与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