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昌平法院召开“毒品犯罪案件”新闻通报会
本报讯(记者李卓谦 通讯员牟文洁) 日前,北京市昌平法院召开“毒品犯罪案件”新闻通报会,通报了该院近五年毒品犯罪案件的审理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
昌平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欧春光介绍,2015年至今,昌平法院共审结涉毒犯罪案件271件,主要涉及贩卖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容留他人吸毒罪、运输毒品罪、制造毒品罪、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等。其中,贩卖毒品罪、容留他人吸毒罪、非法持有毒品罪位列毒品犯罪案件前三。
昌平法院经调研发现,该院近几年审理的毒品案件数量呈下降趋势;未成年人参与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情况增多,贩卖、运输毒品犯罪行为人以青壮年为主;贩毒方式网络化、信息化突出,毒品犯罪活动网上网下融合特征明显,加速了毒品传播蔓延,为毒品犯罪活动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致使毒品犯罪案件呈现线索发现难、贩毒人员定位难、人赃并获难等特点。
近年来,昌平法院审理的涉毒种类以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为主,但新类型、混合型的化学合成毒品也时有出现,如麻古、氯胺酮(K粉)、麦角二乙胺(LSD)等。调研发现,零包贩卖现象突出。犯罪分子为了逃避打击,采取化整为零、零包贩卖的手段,涉案毒品数量普遍偏少,毒品数量在10g以下的占全部案件数量的80%以上,其中部分案件毒品数量仅在1g左右。
调研还发现,运毒方式上呈现集中化特点。犯罪分子多选择自驾并使用简易背包携带毒品,此外,“招手即停”的大巴车由于经济成本低、实名制推行不严格、监管存在漏洞等原因,也成为犯罪分子常用的运毒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毒品犯罪从传统钱货两清,转变为人货分离,犯罪方式更加隐蔽。因此,昌平法院法官建议,加强对快递、物流行业的监管力度,对寄收物品严格把关,强化对网络的净化和监控,清理网络毒品相关信息。
“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能力较弱,一经别人引诱和劝说,可能就会沾染毒品。”法官提示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自觉抵制各类毒品,远离涉毒人员,谨慎交友。
今后,昌平法院将全面发挥审判职能,积极参与禁毒综合治理,依法从严惩处毒品犯罪,坚决遏制毒品犯罪蔓延,引导公众远离毒品危害,享受无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