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聚焦有效戒毒积极提升戒毒工作成效
本报讯(记者侯劲松) 今年是“6·3”虎门销烟180周年,今年6月是第9个全国“禁毒宣传月”,6月26日是第32个国际禁毒日。上海禁毒工作在市委、市司法局党委的领导下,聚焦“有效戒毒”这一目标深耕细作,围绕“基本模式”“运动戒毒”“帮扶回归”三个关键词,积极提升戒毒工作成效。
上海按照司法部的统一部署,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实践,目前已建成“四区五中心”格局。四区是指,生理脱毒、教育适应、康复巩固和回归指导四个功能区。五中心是指,戒毒医疗中心、教育矫正中心、心理矫治中心、康复训练中心和诊断评估中心5个专业机构。工作进度相比司法部规定的2020年节点,提前了1年半时间。
据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副局长郑伟介绍,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4+1+1+1”戒毒康复运行模式,即每周4天劳动、1天教育、1天康复训练、1天休息。这样的设计从戒毒规律性发出,特别是把康复训练作为戒毒的重要手段,和戒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同时也是病人、受害者的“三重属性”相吻合,更加符合综合施策戒毒的本意。今后,康复训练的时间比重还会进一步增加。“4+1+1+1”运行模式也被列为全国戒毒系统今年重点推进项目,在全国推开。
戒毒是世界公认的难题,上海是如何在戒毒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寻求突破,更好的实现“提高戒断率、降低复吸率”的戒毒工作目标呢?
2013年起,上海市戒毒管理局针对上海合成毒品戒毒人员大幅增长的情况,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仍未研究出专门作用于多巴胺、五羟色胺的替代药物治疗的大背景下,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体育学院等多家高校,以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多家重点院校与科研机构,聚焦非药物、非侵入性、安全无创伤等特点进行戒毒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并建立起一整套以戒毒场所为主体,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依托的戒毒技术方法创新研发机制与专业团队。
2016起连续3年,上海市戒毒管理局认知神经功能康复,层级化、模块化教育课程体系,“动机-认知-情绪”综合干预连续三年入选司法部十大优势项目。2018年,《戒毒人员成瘾评估及康复治疗新技术和设备研发》更是获得国家科技部课题立项。
目前,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将历时五年持续探索研究的虚拟现实戒毒矫正、重复经颅磁治疗、智能心理矫治、脑波认知干预、运动抑瘾训练等五项戒毒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整合,针对戒毒人员不同的受损靶点集成应用,成为全国首例综合运用多种戒毒干预技术,开展科学系统戒毒康复实践的典范。
2016年至2018年,通过跟踪回访对5319名上海籍出所人员的操守保持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戒断毒瘾三年以上的人员比例逐年增长,戒断率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