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省市六地法院跨区域联合 执行协作“共同体”效果明显
本报讯(记者赵春艳) 为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健全京津冀法院工作联络机制,近日,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举办了深化京津冀三省市六地法院跨区域执行协作机制建设论坛,论坛不仅讨论巩固京津冀联合执行取得的成果议题,也探索建立更加高效的执行协作平台。
据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于宝灵介绍,由于平谷、蓟州、三河、兴隆、遵化、玉田地缘相接、经济联系紧密,建立跨区域执行联动协作机制,能有效克服和排除地方保护主义,提高执行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这项工作要求,自2015年8月起,三省市法院建立跨区域执行联动协作机制,对跨区域执行难题开展有益探索。从《平蓟三兴四地法院执行联动协作实施细则》到三省市六地法院司法协作协议历经两年多时间,旨在通过沟通联动,六家法院在委托合作、疑难案件会商、执行联动、协同调研、信息化合作、矛盾多元化解、法院干警交流、合作宣传等几大方面建立协同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赢。
目前,执行协作“共同体”基本成形。在沟通协助,畅通财产处分变现渠道;互通有无,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协同执行,实现异地执行的同城效应;强强联手,让失信被执行人在阳光下无路可逃等方面做出了一定成果。
特别是跨区域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涉党员案件联同监察委建立“异地监察+”打击平台与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宣传导向作用强强联手,让异地失信被执行人接受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社会行为限制压力,迫使其尽快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
据了解,京津冀执行联动协作机制运行以来取得了诸多实效。其中共享机制,拓宽了被执行人财产信息获取渠道。即以联席会议为中心,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络制度,将本地范围内涉及被执行人的相关财产信息建立共享平台,对关联案件共同分析,拟定财产查控方案,拓宽了被执行人财产信息的获取渠道,有效缓解财产查控难问题。
而且坚持同城化,解决了异地被执行人拘留难问题。执行联动协作机制建立了异地拘留协作平台,极大缓解了异地拘留难问题,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被执行人产生了极大的威慑作用。
执行的一体化,实实在在地缓解了异地执行难问题。执行联动协作机制坚持系统化设计理念,执行法院与当地法院事先沟通联系,共同制定执行方案后由当地法院前期摸排,执行中派员协助。这一方式节约了异地执行成本,节省了执行时间,保障了异地执行效果,优化了司法资源配置。
据悉,三省市六地法院将京津冀执行联动协作机制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机制,下一步将再拓宽执行联动协作的范围和程度,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联合惩戒平台,联合执行涉民生案件,加大涉民营企业的执行力度,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探索人才挂职交流机制,从而深化京津冀三省(市)六地执行联动机制。未来,平谷区法院将继续推进依法治国和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推动构建综合治理执行难格局,为保障落实首都功能定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