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刍议

(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具有法治思维、拥有法治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仅是高校法学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更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

基本现状

  从一般意义上讲,“法治文化”是国家法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本身也是由 “法治意识”“法治思想”“法治信仰”“法治行为”及“法治组织”“法治设施”等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作为“法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法治文化”,主要是指高校这个教育组织及其个体,尤其是领导成员的法治意识、法治思想、法治信仰等等。高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才能应对新时代依法治校的要求,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而且,高校是高层次人才接受普法教育的最重要的机构,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人员具有法治思维、法治素质和法治视野至关重要。“人才是国家发展创新的第一资源”。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高端人才为依托,以社会主义法治为保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呈现健康向上的风貌,很多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卓有成效。但是,整体而言,我国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仍然有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巨大空间。

  第一,高校“依法治校”规章亟待发展。《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2003年)中明确“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目标”是:“教育行政部门法治意识增强,形成依法行政的工作格局;学校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和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有明显提高;建立完善的权益救济渠道,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形成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实现教育的公平,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2012年《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也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当前,国内部分高校依然没有按照要求制定和完善学校的章程。此外,部分高校依然存在法治专家缺位、部门协调不足、规章制度滞后等严重问题,以及“制度流于形式”“缺乏权利规范”“制度缺乏连贯性、稳定性”等问题。

  第二,高校“普法教育”课程亟待完善。近年来,高校师生及部分高校的领导干部违法犯罪事件屡有发生,暴露出高校师生法律意识存在“短板”的严重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仅有一章为法律基础知识,学生难以全面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需要考虑适当增加法律内容,同时将法治思维、法治信仰等内容纳入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内容。

  第三,高校“法治宣教”机制亟待健全。受历史、经费、师资等方面和条件的限制,当前我国高校对法治宣传教育的时间投入、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严重不足。针对高校教师的普法教育、普法考试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效果。整体而言,我国高校普遍忽视了常态化的基本法律宣传教育,尤其是缺乏《宪法》《劳动法》《合同法》等学生必需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始终注重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尤其是加强法治精神宣教、加强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培养。

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

重要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0185月,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应该成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我国很多高校的校训和文化传统,也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譬如,北京大学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南大学的校训“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等。

  高校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法治文化建设的共性,又具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在中国法治文化建设中尤其具有特别的价值:高校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在高校校园这一特殊领域的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的表现。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围绕各自的特殊校史、培养目标,依托“红色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除了少数专门的政法院校,很少有高校将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及内容。高校需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法治素养,才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高校需要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高校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师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在法治体系上的重要体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

基本途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专业教育、学科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师生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第一,高校决策部门需要确立依法治校的基本方案和实施机制。高校党委是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高校需要在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科学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构建以高校党委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共同参与的法治文化建设方案。与此同时,学校需要将依法治校纳入整体工作规划,明确学校领导班子、各级职能部门、工作岗位的法治实施和法治宣教职责,明确法治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要求与目标考核机制。高校管理部门需要将依法治校情况作为年度工作的专门内容,向教职工代表大会进行报告,并同时报送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贯彻落实依法治校要求,高校需要设立或者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学校法律事务、综合推进依法治校,或者聘请专业机构或者人员作为法律顾问,协助学校处理法律事务。

  第二,高校管理人员需要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法治学习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督促高校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等学校管理人员依法治校意识与能力的培训,使学校管理人员能够学法、知法、守法、尊法,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学校校务会、职能部门部务会等例会中应常设法治学习环节,提高管理人员依法、依章程办事,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学校组织人事部门应将法治知识和法治能力纳入管理人员招聘考核指标体系中,并将入职后的法治学习纳入年度个人考核体系中。学校应定期组织管理人员的法治学习教育,在管理人员的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中,明确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学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第三,高校各个部门需要建立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的联动机制。我国高校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法治文化建设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在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同时,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主渠道,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需要明确将平等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守法意识、契约精神等理念,渗透到学生行为规则之中,落实到日常教学要求当中,凝练到学校校训或者学校办学传统、教育理念之中,营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网络传媒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高校还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整合网上教育教学资源,把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法治宣教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联委托课题“湖南省法治文化建设的理据、对策与实施方案研究”的阶段成果)